搬离半个世纪 他们又回到了祖辈居住的地方 这个“五一” 探秘“秘境”钉耙山
开屏新闻2024-05-03 22:13


去年,钉耙山古茶山被列入云南省新6大名山之列。黄金芽细叶、柳条形细叶、“鸡嘴壳”细叶、红梗小叶、绿梗小叶、“猫耳朵”……这里有云南茶的大部分品种,被称为云茶“秘境”。

5月2日,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普洱市凤山镇政府联合组织在钉耙山举行“钉耙山普洱茶基因物种库和保护基地”授牌仪式。在肯定钉耙山在普洱茶物种方面重要性的同时,也想通过更多专家、学者的介入,让这个云茶“秘境”的更多故事和特性得以展现世间。

物种丰富 被誉为普洱茶基因库

钉耙山位于普洱市景谷县凤山镇文折村,因山体连绵起伏,好似《西游记》里猪八戒的钉耙,故此得名。

钉耙山离昆明有8个多小时车程;从景谷县到文折村,需要沿村道行驶90公里,再进入土路行驶13公里才能抵达钉耙山,手机在这里几乎没有信号。

近年来,云南普洱茶微小产区崛起:易武有高杆,倚邦有猫耳朵,曼松有紫红土,困鹿山有细叶茶,黄草坝有紫红茶,景迈山有生态,昔归有藤条茶。

钉耙山则同时拥有众多普洱茶微小产区的特征。在钉耙山古茶园,每走一段距离,就会发现一种不同的茶叶品种——这里有云南茶的大部分品种:红梗细叶、白梗细叶、绿梗细叶、黄金芽细叶、柳条形细叶、“鸡嘴壳”细叶、红梗小叶、绿梗小叶、“猫耳朵”小叶等,还有4个未知名(待考证)的细、小叶种古茶树品种。

微信图片_20240503195119.jpg

茶文化研究者周重林曾评价钉耙山:“曼松的紫红土,它有,遍布整个茶区。困鹿山的细叶茶,它有。倚邦的猫耳朵,它有。昔归的藤条茶,它有。景迈山的生态,它有。”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正荣把钉耙山称为“秘境”。他说,这里物种多样,茶叶资源丰富,有细叶种,乔木大叶种,还有小叶种,红秆红叶等,被誉为“红梗红叶古树茶的存活地”。

生态恢复 12户村民回来了

此时的钉耙山上,茶树上的茶叶叶片已不多,这里刚完成春茶采摘,晾晒大棚里的茶叶散发着茶香。虽然茶叶已经下树,但这里并不像有的名茶山一样,吸引着鲜叶采购商。

55岁的钉耙山村民小组长刘显兵拥有近2亩地的茶园。虽然1969年,他就出生在钉耙山,但他却是2006年才回到山上定居的。

微信图片_20240503195046.jpg

1969年,钉耙山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当地党委政府考虑到村民安全,动员大家搬到距钉耙山50多公里外的平寨村去居住。刚出生的刘显兵被带离了钉耙山。

“后来,老人又把我们带回了钉耙山。当时一起回来的有20多户人家。”刘显兵说。但到了1989年,刘显兵又离开了钉耙山。“ 当时生活非常困难,根本找不到媳妇。山上人最少时,只有五六户 。”

尽管外出打工在经济上有了更多收获,但刘显兵的父亲却叮嘱他一定要回到钉耙山,去照看那些连他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种下的茶树。

2006年,刘显兵按照父亲的嘱咐回到钉耙山,这时政府修通了这里连接外界的道路。而且次年,村里还通了电,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刘显兵手指当年泥石流发生的地方说,以前那些地方都是光秃秃的。钉耙山上最多时有几百人,到处开荒,破坏生态。在大家搬离几十年后,这里的生态植被又恢复了。

“以前山上有两个寨子:刘家寨和朱家寨,有100多户人家。经历数次搬迁后,目前钉耙山上的村民共有12户。他们又回到了过去祖辈生活的地方。”凤山镇文折村党总支书记普春华说,对当地茶树究竟是何时种下的并无相关资料记载。但在明朝时,这里就有人居住。距此20多公里山路外就有茶马古道上的盐井。当时就用茶叶以物易物,换取盐巴。

普春华说,以前为了种青稞、苦荞,村民把周围的山头都开发了。现在退耕还林,生态好了, 山上满是树木,除了茶树外,还有核桃树,西南桦、思茅松等。泥石流发生的地方也满是树木。

凤山镇镇长王成骜说,在原村民长时间离开后, 当地植被越来越茂盛,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控制。目前,凤山镇还有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钉耙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被移除很长时间了。

微信图片_20240503195108.jpg

现在,钉耙山茶园面积有300多亩,茶树树龄呈阶梯状分布,有的树龄四五十年,有的超过800年。随着钉耙山茶叶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以前去外面打工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打工。

“去年,景迈山申遗成功。今年景谷县获得中国大叶白茶县称号。这里有丰富的茶马古道,盐道等人文历史资源。政府已将钉耙山列入凤山镇生态保护重点区域, 将借助钉耙山知名度,不断挖掘‘茶文旅’资源,争取打造钉耙山田园综合体。”王成骜说。

分红买单养老上学等公益事业

除了12户村民,现在钉耙山茶山上定居的还有茶农许云恩。许云恩是普洱人,老家离钉耙山很近。“我第一次走进钉耙山,是2021年4月30日。当时路不通,车进不来,把车停在了山外后,就让当地村民用摩托车带着我走了很长一段山路,才进到钉耙山。当我看到这里古茶树后,非常震惊,非常惊喜。这里可以说是普洱茶的最后一块秘境之地。”许云恩说,因为条件限制,不可能把当地的茶采出去加工。当时就在古茶树上采了几片叶子送入口中。吃了以后,更是喜欢这里古茶的味道。

微信图片_20240503195112.jpg

许云恩说:“钉耙山上的古茶树茶生长在高山坡地密林之中,常年不干旱,不积水。钉耙山上基本都是紫红色风化石,水浸成泥,日晒成石,不起尘,不沾粘。这正是‘好茶生乱石,紫红为上’之地。钉耙山普洱古树茶自然生长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2160米至2600米。这里气候多变,早晚云雾缭绕,正午阳光强烈,这就是‘高山云雾出好茶之地’ ”。  

是茶农,也是钉耙山古茶园主理人。许云恩希望通过不出售鲜叶和散茶,全部茶叶统一采制、统一包装、统一价格销售,来规范这种产量本就不高的普洱茶销售,帮助钉耙山的村民们更好改善目前的生活。这也正是最近春茶下树后,看不到鲜叶采购商的主要原因。 “这里没有公司,也没有合作社, 实际上就是茶农自己在运作。我们一共有13个成员,大家都达成了共识。”许云恩说。

微信图片_20240503195056.jpg

按照许云恩的介绍,目前,村民的收入共分为3块:茶园租金、日常休整管理及采摘费用、分红。去年,钉耙山出产茶叶900多公斤,销售过半。有村民在日常茶树的管理及采摘费用上拿到了20万元。等今后销售再好一些后,还将有经费用于分红给村里的老人、上学的孩子,支持村里公益事业发展。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 张勇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邓莎莎

责任校对 罗宗伟

主编 杨茜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