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燃一柱香,盛三碗米,备两刀纸,上两盘瓜果,再斟上两杯茶。刘建红是最后一次开窑了,几天前烧的器物藏在这个长长的叫龙窑的“肚子”里,等待主人打开,见阳光见清风见人世。然后,这个曾经1300多度将它们淬炼成世间器物的龙窑将被拆了。作为一种古老的烧窑技艺,有民间观点认为它应该消失,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更应该保留下来。
最后一次开窑:“一器成,万器废”
一切准备就绪。4月3日 ,刘建红和父亲对着龙首也就是窑门执香拜了三拜,烧完纸,敬天地一碗茶,一番虔诚膜拜后,准备开窑了。
这是一座位于建水县缅甸镇闫把寺村委会的龙窑。刘建红说,23年前,他父亲在这里建造了这座长58米的龙窑。这是一座砖瓦结构的土窑,窑口和窑尾前低后高,形似火龙,这是为了便于烧制时通风良好。在“龙身”两侧有36个投柴口,通过这36个投柴口投柴并观察孔内状况,由此判断窑内陶瓷烧制的情况。同时两侧还开有五个门,“寓意为五福临门”,是放置窑坯所用。
三天前,刘建红和父亲刘符良将做好的初坯从窑口和五道门放进了龙窑。一位专业人士的介绍,烧窑需要的热量较多,窑头横断面小有利于热量的集中,使热烟气顺利地向后方流动:中部最大,火焰流速较慢,可以保证给烧制品传递热量,有利于制品烧成;窑尾小,保证一定的动压,有利于排烟。
烧制需要24小时的时间,在这期间,需要人不停在36个投柴口投柴,同时不间断地监测窑内温度。
再隔两天后将烧好的器物拿出来。“开始烧窑后不能离开,一直要守着窑把控温度,不像现在的气窑和电窑有测温仪”,刘建红说,柴烧技艺非常考验人的经验和技艺,因为烧窑多年,他和父亲掌握了烧窑的丰富经验,因此,靠经验鉴定其温度是靠谱的,老匠人可以用肉眼判断陶器的温度。
三天后,器成。开窑了,在每个窑口前再烧上一刀纸钱,随后将一块块烧窑时封堵窑口的砖拿下来。取烧好的器物是一件需要花费时间的工程,窑内空间并不大,仅容一人躬身进入,将烧好的器皿搬出。
茶叶罐、水缸、烤茶壶、小茶杯、贮水罐、插花器、酒瓶……从五个窑门里抬出的器物应有尽有,但烧坏的器物也不少。“我们这些年基本以生活用品为主,柴烧的器皿业内有一器成万器废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件作品是在大量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时候开窑就像开盲盒一样”,刘建红说,他们开窑后,一窑4800多件,废品率在30%左右,这已经算很好了。
我们看到,这口龙窑旁边是大量的废弃陶片,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它们属于30%里的一部分,正应了业内所说的“一器成,万器废”。
为何坚持做龙窑? “因为是一种文化传承”
虽然确实做柴烧龙窑费工、费时、费力,且“一器成,万器废”,但是仍有人一直在坚持把好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次监测。
今年74岁的刘福亮和泥巴打了几十年交道,对于柴烧龙窑,他深怀感情:“从文化层面讲,龙窑柴烧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了,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我做了一辈子的陶器,最后一次烧窑了,之后就被拆了,舍不得啊。”
从刘福亮记事起,父亲就在烧龙窑了,很小时他就跟着父亲开始进行一些学习拉坯、上釉彩、烧制方面的工作。16岁时,他在建水当地一家陶瓷厂当大师傅,小小年纪便开始教徒弟做陶、拉坯。上世纪50年代,他曾去广州烧过锯木窑,在陶瓷厂干了几十年,20年前他决定自己出来干,便在闫把寺村委会建起了这座窑火不断的龙窑。
到了刘建红这辈,他从小就在自家的龙窑边长大,成年后和父亲又携手一起烧陶。最红火的时候,只要人力够,他们一个星期出一窑,一窑烧柴8吨,出3 万件陶器。那时候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量大,他们也基本只出产生活类的器皿。传统的烧窑技艺给他们带来了一些物质财富。
刘福亮和儿子对龙窑几乎有一种执念,他们觉得这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刘福亮认为,龙窑更重视人的技艺和长期实践经验,不管你之前做了多少准备,最关键的工艺还在于烧制这方面,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成品的温度。“你前面做得再好,你如果烧制出现缺陷,烧出来就是废品”,刘福亮说,烧制这个过程是比较讲究的,温度高了瓷器就过烧,温度没有过到烧结温度,瓷器就没有烧成或者就和半成品差不多。
现在,刘家父子也做一些市面上流行的紫陶作品。开窑时我们可以看到大到一个水缸小至一个小茶杯。他们根据坯体摆放位置和火温流动快慢的不同,烧制出的陶瓷都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色彩和纹路。“这就是柴烧的魅力也是柴烧为什么贵的原因。”刘建红说,“龙窑柴烧”绝不是简单的复古,它是一种泥与火结合的艺术。通过高温成型,形成独特的窑变,五彩斑斓,每一款都具有唯一的特征。龙窑在烧制过程中要不停的加柴保持高温,连续两天三夜六十个小时不休息,遇天气不好还要适时延长,停烧后还要冷却三到五天才能出窑。
观点:龙窑应该被替代吗?
随着科技的进步,龙窑柴烧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电窑气窑所取代,龙窑作品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遗忘,因为这些现代化的窑炉优势非常明显,它的基建投资少,环保投资少,烧制成本低,成品率高,烧制出来的作品也可以标准化,所以柴烧的作品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遗忘。那么,柴烧龙窑是否应该继续存在还是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呢?
在建水碗窑一条街,店铺林立,各式各样的紫陶器皿陈列于店内,精致漂亮,可圈可点,令人爱不释手,里面的精品不乏柴烧紫陶。
一位专事烧陶的年轻匠人告诉记者,龙窑柴烧出来的作品它的效果会更加美观,它的古朴敦厚的感觉会更加明显。龙窑柴烧始于商代,云南据考古发现则出现于明代,历史悠久。自己的父辈烧了一辈子的柴窑,古时烧制的时候,都是把壶放在钵罐里面或龙窑里面进行烧制,那时候的烧制条件能形成标准化的作品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出现了窑变效果,反而是一种次品。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窑炉更能使作品标准化,所以窑变反而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一种效果。随着现在传统泥料欣赏的一种审美疲劳,窑变的效果反而成了大家慢慢被大家所认可和欣赏。所以龙窑柴烧形成了一种窑变的效果,反而成了一种艺术的追求。
“但是这种器物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烧出来,它要的是经验,而且它的成品率太低,在快节奏的经济社会,时间是宝贵的,所以才出现了电窑和气窑”,他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需要去传承,但是就像如今许多传统的技艺消逝一样,那是不可挽回的,“烧出来并不好,成本很高,也费力气,龙窑也不必拆毁,放着展览让人参观就行。”他说,就他个人而言,从产品出发,他个人不会选择柴窑。
“如果因为科技的进步导致这些古老的技法失传,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龙窑柴烧这种文化传承不能丢,应该继续做下去。”当地做陶的匠人中,记者也听到如刘建洪这样的坚持做柴窑的人的观点。他们说,从艺术层面来讲,龙窑柴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一件瓷器从龙窑里面烧制出来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体现了一种柴烧的美,一种窑变的美。
又因使用传统柴火烧制,所以在烧的过程中有自然落灰,灰土板结在产品身上,出窑时灰头土脸,难睹尊容,但上水一冲洗立即显出质朴的本色,更为变幻莫测的色彩蒙上了一层不可预知的神秘。这恰恰说明了这种古老的烧制方法它融汇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没有水与土不成型,没有火和木不成器,没有矿物质的金属釉石不能形成造化无极的建盏,这就是柴窑的魅力所在。“如果龙窑不再,传统技艺就此消失,肯定是我们不愿意的”。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熊波 视频图片采编 杜帆 周明佳
一审 邓建华
责任编辑 胡巍
责任校对 吴龙贵
主编 邓建华
终审 编委 李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