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放鱼日”各城市同步放流,昆明站18000余尾金线鲃放归滇池草海
开屏新闻 2023-06-06 22:18:09


6月6日是第九个全国放鱼日,一场声势浩大的“长江有鱼”同步科学放流活动在昆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五城同时举行。这也是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五个城市的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五个城市的环保公益组织首次联动合作,在开展长江濒危鱼类恢复行动的同时,宣传“携手拯救濒危鱼类,共建生命长江理念”,共同探索社会力量合作参与长江大保护的新模式。

云南昆明,6日上午9点,共向滇池草海放流18000尾滇池原生的珍稀濒危土著鱼类——滇池金线鲃。今天,除滇池金线鲃放流外,长期致力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的迪庆香格里拉土著鱼类保护和恢复协会,在澜沧江的支流黑惠江放归一万尾云南四须鲃鱼苗。

昆明站的活动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政处监督指导下,由诺亚财富昆明分公司、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迪庆香格里拉土著鱼类保护和恢复协会等多家单位承办。

821a76705bf391f1e93740ee307dd52.jpg

早上9点,夏日清晨时逢微雨,滇池畔空气清明。昆明滇池大泊口已经聚集了很多前来放流滇池金线鲃的嘉宾、志愿者和市民。放流活动前,各承办方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市民讲述了他们的鱼类及滇池保护故事。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政处相关领导对本次活动的开展表示祝贺与支持,并希望这样的活动每年在滇池举行。

滇池金线鲃是滇池流域的特有物种,1989年,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2008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极度濒危物种。

8cd0d4e022f61890a62668e584a35d8.jpg

“本次放流的滇池金线鲃,均是我们研究团队从人工繁育的鱼苗中选育出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好经济性状的后备亲鱼。”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现场为大家分享了科研团队繁育濒危鱼类的故事。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始对滇池流域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进行广泛研究,并从野外引种亲鱼,2007年首次突破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在2009年实现了该物种的全流程人工繁殖。这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成功实现全流程人工繁殖的第三种国家级保护鱼类。

5ecdea22f8d7f8abc642037c36e427c.jpg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潘珉现场为前来参观的嘉宾和市民解读了研究院这些年对滇池水域生态所做的工作,她说:“鱼类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殖放流作为滇池众多保护和治理措施之一,在维护滇池水生态平衡,削减滇池内源污染,恢复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潘珉介绍,昆明滇池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是世界瞩目的高原湖泊,也是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调查显示,因滇池半封闭、地理隔离等原因,特有种丰富——滇池的特有鱼种11种,土著鱼类26种。后因滇池生物入侵、湖滨带破坏、营养盐过量输入,土著鱼类渐渐消失了身影。

35b33a3a81021c845faef9fb05a92e1.jpg

数年来,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截源、自净等六大工程,2009年,在滇池沿湖200米范围内,6.29万亩的环湖闭合范围,启动“滇池四通三还一护工作”,建成了环湖污染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湖泊水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滇池草海南部大泊口水域通过鱼类、水生植物恢复,形成了良性水生态系统,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和稳定性。经过多年的努力,“试验田”水质不断提升,“清流精灵”海菜花也出现在了这片水域。

“滇池保护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而放流是让市民走近滇池,参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是此次活动的主要承办方之一,基金会秘书长李羿现场讲解了如何科学放流。他介绍,滇池土著鱼增殖放流活动长达十余年,累计投放超过200万尾鱼苗,“保护滇池,从我做起”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推动滇池保护治理进入全民时代。该基会长期为滇池保护与治理募集资金,每年都联合昆明各中小学校、政府、企业开展大各类的放流活动,连续四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滇池多样性公众教育,携手公益伙伴共同发起湿地自然教育、观鸟科普、徒步巡河、净滩等活动。项目工作开展至今组织活动约200场,参与人数约15000人。

89c1a37c0255c05871a6c41913f08d4.jpg

本次活动的主要发起单位代表——诺亚财富昆明分公司段锦宏总经理也表达了对放流行动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放流这样简单易行而又意义重大的环保行动,为长江大保护和恢复长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贡献一份力量。”

4911a8e789a0b65ede386b53869703a.jpg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也是本次活动的主要承办方,从2015年开始,项目中心为保护长江上游的土著鱼类资源,持续支持了“迪庆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等民间保护力量。SEE西南项目中心秘书长萧今博士向大家介绍,由屈天文会长带领的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每年在金沙江沿江上千公里沿岸组织民众和保护机构,放流三十万尾以上的土著鱼苗,促进了金沙江生态链的恢复。自2018年以来,每个冬春,金沙江沿江多处都会有大白鹭、秋沙鸭、黑颈鹤、鱼鹰、灰鹤、赤麻鸭等候鸟在江滩上停留补食。当地人以行动恢复“天上有鸟,林中有兽,水中有鱼,美好家园”的愿望。

1dedf5bc14d8ef6c85f954e6a5d69c0.jpg

分享会结束后,10点10分,市民们将18000尾滇池金线鲃放归滇池。随后,人们前往“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参观。在讲解员带领下,大家深入了解了滇池的形成、保护与治理等。

据了解,当天,其他城市的放流现场,重庆80尾长江鲟、3000尾胭脂鱼、10余万尾瓦氏黄颡鱼(黄辣丁)、3000尾岩原鲤鱼,武汉410尾中华鲟、一万尾胭脂鱼,南京5000尾胭脂鱼,上海5万尾沙塘鳢,这些珍稀鱼类都同步放流回归长江。

58f0a62b28e9081ee06b2c4c2f96203.jpg

4f86ce33540f2614470e8b8c695056a.jpg

据悉,“长江有鱼”同步科学放流活动由湖北省慈善总会、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上海诺亚公益基金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CCF)、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重庆、长江、东海项目中心、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重庆市休闲垂钓协会、上海青浦区永晟渔业生态保护中心、昆明中远环境保护科技咨询中心等沿江相关环保组织共同承办,旨在通过长江流域公益组织的多方合作,推动科学放流项目在长江流域的整体影响力,共同拯救濒危鱼类,助力长江大保护。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记者  杜帆 摄影

一审 邓建华

责任编辑  胡  巍

责任校对  吴龙贵

主编  邓建华

终审  编委  陈洁

来源:开屏新闻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