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为爱放流! 拯救濒危鱼类 共建生命长江
开屏新闻 2023-06-13 09:50:49

6月6日,以“拯救濒危鱼类 共建生命长江 ”为主题的“长江有鱼 66同步科学放流”活动启幕,该活动同步在昆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多地同步开启。在云南,1.8万尾滇池原生的珍稀濒危土著鱼类——滇池金线鲃当天在昆明滇池草海放流。

2.jpg

320万年前,滇池形成时,金线鲃也出现了。所以,人们也称金线鲃为“滇池古董”。沧海桑田,320万年后的今天,“滇池古董”放归滇池,仿佛孩子扑进了母亲的怀抱,金线鲃游进了被昆明人称之为母亲河滇池的怀抱。

昆明滇池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是世界瞩目的高原湖泊,也是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2020年全面推进十年禁渔活动,旨在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层面、科研单位、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和许多专家、爱心人士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上下联动,沟通合作,公益募捐,共同为保护鱼类特别是土著、珍惜鱼类做出了贡献。

在云南,自2020年始,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牵头,各企业和爱心人士联劳协作,在金沙江流域就掀起了“拯救濒危鱼类,共建生命长江”的热潮,而此次在滇池流域放流只是近几年来各组织齐心协力保护、拯救濒危鱼类的一个缩影。

曾经的土著鱼类

6月6日,昆明滇池大泊口。夏日清晨时逢微雨,滇池畔空气清明。100余名机构、企业、公益组织、昆明市民齐聚草海,与其他城市的人们一起,共同放流珍惜鱼类1.8万尾滇池金线鲃重新回到自己的“老家”

金线鲃算得上是滇池里最古老的“寿星”了,它与滇池共生。据现有地质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滇池形成于320万年前,在形成之时,金线鲃也出现了,所以,人们也称金线鲃为“滇池古董”。

金线鲃.png

“本次放流的滇池金线鲃,均是我们研究团队从人工繁育的鱼苗中选育出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好经济性状的后备亲鱼。”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现场为大家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科研故事。

几百年前,徐霞客在昆明游历滇池时,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中这样记述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

在老昆明的记忆中,滇池有清澈的湖水、荡漾的碧波,无论月夜还是白昼,都有帆影点点,宛若江南水乡。在这个水乡的生活图景中,与昆明人相伴的还有滇池一种美丽动人的生物——滇池金线鲃。滇池金线鲃,老昆明人叫它金线鱼、洞鱼或菠罗鱼。如果要介绍云南的四大土著名鱼,多数人会首推滇池金线鲃,其余为星云湖杞麓湖的大头鱼(鲤)、洱海的弓鱼(大理裂腹鱼)和抚仙湖的抗浪鱼。

杨君兴介绍,滇池金线鲃一条金线位于其体侧中心线,侧线部位的鳞片比周围的鳞片大。数年来,杨君兴一直从事滇池金线鲃的研究。他介绍,滇池金线鲃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生长在地下溶洞中的小生物,最大体长230毫米,体重最多也不过250克。金线鲃主要生长在温水性高原湖泊中,因此滇池成了金线鲃的摇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滇池是清澈的,周围龙潭和溪流内的水与滇池水相互吐纳吸收,滇池四周长满水草等沉水植物。滇池良好的水体系统,成为土著生物的天堂。那时,滇池金线鲃选择了连通龙潭且流经滇池的溪流作为安乐窝。

在这样的水体环境中,金线鲃以小鱼及甲壳类为主食,优游自在地生活着。当时,滇池金线鲃的产量也颇丰。它们冬季在洞穴中越冬,到了早春繁殖之季,就离开洞穴通过溪流进入滇池,春夏秋三季在滇池温暖地生活。

“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护鱼,林中野兽、金沙江鱼、天上飞鸟都是社会共同财富,电鱼、拖网,几十个人获益,却把金沙江边二十万人的共同财富毁了,大家一定要觉醒,勇敢站出来制止这种断子绝孙的行为。”与滇池金线鲃类似,在长江支流的许多土著鱼类同样命运多蹇。迪庆香格里拉土著鱼类保护和恢复协会的会长、同时也是企业家的屈天文在这几年的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工作中感触颇深。

科学家在2000年初调查显示,金沙江是我国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流域有各种鱼类75种左右,其中濒危和易危鱼类20多种。

在金沙江边长大的屈天文,从小就在江边长大,江边的各种鱼类伴随他走过了快乐的童年。他的记忆中,金沙江中的鱼类很多,都是当地几百年生长的土著鱼类。这些鱼类既是他们小时候的玩伴,也是他们生存的美食。

物竞天择,鱼翔浅底。徐霞客眼中的滇池珍品,如古董一样珍贵,但与滇池共生的它们的命运却起伏转折。

命运起伏转折

30多年前,金线鲃们匿迹于滇池,它们子孙们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逆转:在挣扎和彷徨中,有的离开,有的葬于故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滇池迎来了许多不知名或知名的外来生物,包括水生植物和动物。青鱼、草鱼、花鲢和白鲢鱼等大量外来鱼种涌入,生存竞争开始了。

“现在,滇池以外来鱼种为主。与土著种竞争,外来种是占优势的,外来种会把土著种逐渐排挤掉。”杨君兴说,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引入了四大鱼类:青鱼、草鱼、白鲢鱼和花鲢鱼,同时混杂了一些野杂鱼的幼苗,如麦穗鱼、棒花鱼、虾虎鱼等,它们纷纷进入滇池与土著生物“一争天下”。

麦穗鱼、棒花鱼、虾虎鱼蚕食土著鱼的鱼卵。来自长江中下游的青鱼作为特化动物,专门吃滇池的土著生物螺蛳,而螺蛳对净化水质是有帮助的。同样来自长江中下游的草鱼用锯齿状的牙齿将水草割断吃掉,水草作为滇池必不可少的净水生物越来越少,滇池的透明度也随之越来越低。

杨君兴一直从事金线鲃的研究.png

还有俗称花白鲢的两种鱼类即白鲢鱼和花鲢鱼,也是金线鲃生存路上的绊脚石。白鲢鱼鱼鳃过滤水时,将水里的浮游植物即藻类和浮游动物吞食;花鲢鱼以水里的浮游动物为主食,辅以其他水生生物。浮游动物少了,它的取食对象藻类逐渐增多,加之重度污染,藻类开始大面积生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滇池水质富营养化使得金线鲃难以呼吸,它的产卵环境破坏加剧,它们喜欢的龙潭渐渐消失,出入龙潭的溪流也惨遭污染。找不到回穴的路,滇池里水草少了,污染愈加严重,加之弱肉强食的斗争让金线鲃不堪重负,它们的生命在无奈的抗争中奄奄一息。在滇池中生息了300多万年的它们,在见不到阳光的湖中最后挣扎。

滇池金线鲃遭遇了历史上最残酷的环境打击,它们没了出路。

曾经在滇池随时可见的金线鲃渐渐难觅其踪影,它们活在了老昆明人的记忆中。与它们一起消失的,还有许多土著鱼类……

在金沙江流域,科学家2012年再次调查时,数十种鱼类处于濒危状态,常见的只有17种了。

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由于电鱼、违法捕捞等行为在金沙江上游流域盛行,有的鱼类可能已经消失,是导致珍稀鱼类濒危的重要原因。”屈天文对电鱼、违法捕捞行为深恶痛绝,看着小时候常见的土著鱼类日渐稀少甚至没有了踪影,他心痛,不知如何才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公益行为,能让金沙江的鱼类再次回归。

重生之路

因为难得见到,所以珍贵。1989年,国务院将金线鲃列为国家II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濒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滇池内的土著水生生物在消亡,与此同时,一个耐污的新的水生生态系统建立了,外来的鱼虾类和植物开始在滇池中“野蛮”生长。

“金线鲃在滇池的绝迹是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与滇池的污染、环境的改变、外来物种入侵及过度捕捞都有关系。”杨君兴认为,金线鲃的消亡不仅是因为污染,还有更为复杂的环境和生存竞争因素。

据1982年的资料显示,当时鱼虾产量共7000吨,其中,鲢鱼产量为17.8%,草鱼产量为3.4%,银白鱼产量为10.8%,其他为32.6%。金线鲃在其他类中。杨君兴认为,当时,金线鲃的产量不到3%。

自此,研究专家们也一直在对滇池金线鲃进行研究和人工养殖。

金线鲃研究工作照.png

2003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组开始进行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育研究。项目组克服野外生物学调查及引种、池塘驯养、催产孵化等环节的困难,2007年首次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繁殖出鱼苗1000余尾;2008年,繁殖出鱼苗10万余尾,2022年已繁育鱼苗20万尾。

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前,专家们已经发现,金线鱼在龙潭里或者溪流中保护得相对好一些。比如,在嵩明黑龙潭就有一定数量的金线鲃,还有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土著鱼。在溪流如嵩明白邑牧羊河以及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也有金线鲃的存在。

人工繁殖的金线鲃能回到滇池吗?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曾在2008年做过试验。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围网,将金线鲃放入滇池水灌入的一个池塘中喂养了一年多。实践证明,被污染的水质并没有让金线鲃死亡,相反,成活率达90%以上。

据此,杨君兴认为,金线鲃并不一定非要在水质清澈的环境中生存,而这恰巧证明金线鲃在滇池中消亡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想,能不能让金线鲃再次回到滇池,让它也参与治污。”杨君兴说,各方条件成熟后,金线鲃将在滇池进行大规模投放。

从2009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水产站开始在滇池中投放金线鲃鱼苗,每年投放约10万尾。杨君兴说,实践证明,投入到滇池中的金线鲃鱼苗生长良好,但目前还没能统计到成活率的具体数据。

金线鲃研究工作照.png

“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这是唐朝诗人孙光宪写的一首诗,诗中的白苹花就是老昆明人记忆中的海菜花,它曾广布于滇池。如今海菜花因为稀有,也成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

“鱼类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殖放流作为滇池众多保护和治理措施之一,在维护滇池水生态平衡,削减滇池内源污染,恢复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6月6日的放流现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院长潘珉为市民们解读了研究院这些年对滇池水域生态所做的工作。

为了让鱼类重回千百年生活的滇池,这些年来,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通过对滇池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退化机理的研究,研发形成了“生境改善—水草恢复—浊清转换”等成套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开展滇池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研究及水生态修复试验示范。

他们还在滇池草海和大泊口水域开展了多项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通过建设和管护,目前,滇池草海及草海南部大泊口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海菜花等土著物种得到良好恢复,目前大泊口沉水植物盖度达42%,生物多样性状况明显提高,局部水域成为滇池自然水体中水质唯一达到II、Ⅲ类水质标准的区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并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

多方协力护鱼

说到保护不难,而行动起来并不容易。助“滇池古董”重回滇池,如同凤凰涅槃。这其中,离不开诸如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等政府部门的付出,更离不开众多公益组织和企业的不懈努力。如,在金线鲃的繁育研究工作中,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针对金线鱼项目进行了滇池生态恢复研究的调查;2004年,在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资助下,在昆明市大板桥镇建立了珍稀鱼类基地。

而在此次的金线鲃归流中,政府、公益组织和企业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多方合作,搭建起各相关方深度合作关系,构建政府主导、慈善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新模式,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氛围。”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是本次活动的主要承办方,该项目中心秘书长萧今博士介绍,5月开始,诺亚公益基金会和CCF提供的阿里和腾讯平台“我在长江有条鱼”和“长江有鱼”公募项目筹款链接,各单位建立和倡导公众“一起捐”,共同为滇池的土著鱼类金线鲃保护筹款,并通过各机构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公众分享水生态保护的故事。

她说,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施科学的增殖放流活动,补充所在水域渔业资源尤其是珍稀水生生物种群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所在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补给,改善所在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域生态平衡,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保护和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珍惜水生生物资源”等宣传教育,带动和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参与和践行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1.jpg

2015年,屈天文成立了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保护协会,自2015年始,带领家乡村民,与公益组织一起开始了保护行动。他从家门口上江乡金沙江段40公里开始,公司每年出资50-70万,并推动伙伴公众筹集,开展家门口的保护行动。5年来,协会50多骨干会员招募了2000多名志愿者(90%是沿江村民),协助基层政府,建立村党小组长和村委为骨干的村村联动网络,建成了社会联动保护网络。

这些年来,为了保护野生鱼类,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联动会员,每年参与金沙江土著鱼类保护,协助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推动民间科学恢复土著鱼、筹款护鱼、组织公益活动等。

放流所在地滇池草海大泊口是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辖区范围。副院长潘珉现场为前来参观的嘉宾和市民解读了研究院这些年对滇池水域生态所做的工作,她说:“鱼类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殖放流作为滇池众多保护和治理措施之一,在维护滇池水生态平衡,削减滇池内源污染,恢复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滇池保护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而放流是让市民走近滇池,参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是此次活动的主要承办方之一,基金会秘书长李羿现场讲解了如何科学放流,他介绍,滇池土著鱼增殖放流活动长达十余年,累计投放超过200万尾鱼苗,“保护滇池,从我做起”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推动滇池保护治理进入全民时代。该基会长期为滇池保护与治理募集资金,每年都联合昆明各中小学校、政府、企业开展大各类的放流活动,连续四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滇池多样性公众教育,携手公益伙伴共同发起湿地自然教育、观鸟科普、徒步巡河、净滩等活动。项目工作开展至今组织活动约200场,参与人数约15000人。

本次活动的主要发起单位代表——诺亚财富昆明分公司段锦宏总经理也表达了对放流行动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放流这样简单易行而又意义重大的环保行动,为长江大保护和恢复长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贡献一份力量。”

在中国66放鱼日这天,在长江流域不同江段保护不同的珍稀、濒危、土著鱼类,同步放流不同品种的鱼,带动各江段年度的放流工作,在长江流域扩大“科学放流”的影响,拯救濒危鱼类,共建生命长江。正如萧今和所有的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们的愿望和行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把“科学放流”变成日常。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部分图片由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

一审  邓建华

责任编辑  胡巍

责任校对   吴龙贵

主编  邓建华

终审  编委 刘超

来源:开屏新闻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