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每年五、六月,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把雨水带入云南,充沛的降水让云南成为野生菌生长的天堂。云南各地的大山中冒出几百种野生菌,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都是菌子的气味,这时候走在云南的林间小道里,整个森林里都充斥着迷人的菌香。据统计, 云南食用菌资源900种,占世界2500种的36%、占中国1000种的90%。
图为美味牛肝菌。
有文字记载的云南食菌史自明代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今天,它仍是云南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近年来,“小蘑菇”已经成为展示我省生物多样性、绿色生态和美丽云南形象的响亮名片。“十四五”末,全省食用菌综合产值将要达到1200亿元以上,“小蘑菇”要做成“大产业”,而且是千亿元产业,如何提质增效、破解人才储备不足问题、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等关系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课题,值得深入关注和思考。
又到吃菌季节,每年菌香都会诱惑着人们大快朵颐,或者也有人因食菌看见“小人人”,什么是毒菌,怎样才能正确食用野生菌?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云南野生菌食用自明代始
一阵又一阵透雨过后,野生菌成为云南人餐桌上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桂明英几十年来都在云南野生菌领域作深入研究。说起云南野生菌食用历史,她说,有文献记载的野生菌食用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四千年。清人曹树翘曾撰写的地理书《滇南杂志》:“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代以酱豉,其味优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间,为滇中佳品。”此间描述的应该就是我们日常所吃的油鸡枞菌。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金科状元杨升庵被流放到云南保山,在途中食用鸡枞之后就有了对云南野生菌的历史记载,他曾赋诗曰:“海上天风吹玉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翁近住华阳洞,分得琼英一两枝”。
“相传明熹宗就曾吃过云南的鸡枞菌,明代潘之恒《广菌浦》、清代薛宝辰《素食说略》等等古籍中都有云南野生菌的记载。”桂明英介绍,仰韶时代,就有文书记载古人食用野生菌的典故。大约1000多年前,有文字记载过野生菌的种植方法,有“芝生于土,土气和而芝草生”、“紫芝之载如种豆”这样的语句。三国时期,有人写了一本名为《菌谱》的书,专门讲如何培育蘑菇,是最早教授香菇种植的典籍。
图为鸡枞菌。
至宋元明清,食用云南野生菌的诗词佳句不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鸡枞出云南,生沙地间之覃也”。清代名家赵翼入滇后第一次吃鸡枞,盛赞到:“老饕惊叹得未有,异哉此鸡是何族?”
“古代典籍中就记载了当时的味道、营养和药用价值,受到了当时文人的追捧。”桂明英说,近代,美食家汪曾祺曾用“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来形容自己对干巴菌的喜爱。作家阿城则称赞云南鸡㙡做的汤,“极危险,会让你贪鲜肚胀而亡”。
图为干巴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日本商人在云南楚雄南华发现了松茸,自此开启了云南菌子出口国外的历史。此后,在昆明,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正式投资建成,占地32亩,共有摊位1000余个。2010年时,野生菌因对人体有益,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五项亚洲之最。
世界野生食用菌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云南之所以能成为野生菌王国,与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树种有较大的关系。
桂明英介绍,云南森林面积3.74亿亩,覆盖率65.04%。松属、栎属等针阔混交林是云南省重要的建群树种类型,分布区域北纬23°~29°,东经97°~106°37',垂直分布海拔1000-3500m,集中于1500-2500m之间;同时松属、栎属针阔混交林也是野生食用菌的共生树种,野生食用菌高发区也集中于海拔1500-2500m之间。也就是这样的生长环境,每年云南开始下雨,土壤湿润柔软,针叶林里的落叶作为被子盖着菌丝,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里时而阴雨时而天晴,有阳光却又不直射。这样的环境之下产生了真菌。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子实体、子座、菌核或菌体的一类真菌,食用菌是指可供人们食用的一类大型真菌。所以我们叫它们菌。”桂明英说,食用菌分两类,一类是可以人工栽培的,一类就是大自然中生长的菌子。从理论上说,野生食用菌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食用菌,主要集中在担子菌和子囊菌,为外生菌根真菌,不能人工栽培,自然生长慢,产量低。而菌根真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地下菌丝与共生树种即针阔混交林根系形成菌根,在1500米至2500米的海拔下进行最主要的物质和信息交流与交换,提高根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从共生树种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机营养物质,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抗逆性。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协同进化,形成互为促进、互为依存的依赖关系。
刚刚顶出地面,伞盖尚未打开的鸡枞味道最为动人。
大自然中的植物培育了菌子的美味,而参与其中的还有微生物和小动物,比如白蚁。鸡枞是白蚁培植的极品美味。广阔的森林,朽木之下掩藏着一个史前世界,这是大白蚁亚科的一个分支,工蚁吞下树叶和杂草,排出体外,形成半消化的草料。它们在草料中植入一种真菌孢子,使草料发酵,变得酥松可口。白蚁对食物发酵技术的掌握,比人类的出现早了 3200 万年。孢子逐渐形成直径只有几微米的菌丝,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让它生长出粗壮的子实体,鸡枞就是白蚁培植的极品美味。
有美食家认为,鸡枞之所以能在食用菌里独具一格,是因为它在鲜香甘甜、柔嫩爽滑这些共性之外,别有一种动物性的肥美。鸡枞含有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加盐烹炒能形成最天然的味素,这是鸡枞鲜味的由来。
不仅仅是鸡枞菌,在云南,能勾起你味觉将你诱惑的还有无数菌类,它们藏在林间,在盛夏雨季后突然就如精灵一般冒了出来,给你无限惊喜。桂明英说,云南90%的县域都有野生菌,它按照海拔的高低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海拔高的香格里拉,就盛产松茸。在昆明、玉溪等地则以青头菌、干巴菌居多。在热带的西双版纳则多出鸡枞。“总之,在云南各县都有各种菌类,有的多有的少。如今,块菌和鸡油菌的出口量占比更大”。
图为松茸
图为鸡油菌
图为青头菌
云南野生食用菌具有可观的的经济价值
生长于云南松属和栎属等针阔混交林下的野生食用菌,树种多产量大,有27科,43属,211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有70种,常见的有30种,商业价值高、出口的有口蘑属、牛肝菌属、块菌属、革菌属、乳菇属、鸡油菌属。
今天,云南人餐桌上的美食也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据数据统计,目前云南加工龙头企业有65家,年销售收入近60亿元,专业合作社达460多家,涉及农户3万多户。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 以上 ,最高的农户达到12万多元,占家庭现金收入的30% 至70%。
由于产业基础比较成熟,野生菌的品牌效应基本形成。2021年产值221亿元,综合产值1000亿元、出口1.2亿美元,产品远销欧、美、法、德、荷兰、日本、泰国、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野生食用食用菌已成为居烟草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创汇农产品。
菌根真菌产业已走向了国际化模式。如松茸,特别是新鲜松茸的出口,在日本占了60%的销售量。日本上世纪40年代以前,松茸年产量为6000-12000吨,而到了2011年,日本松茸年产量下降到了37吨。目前采用松茸林抚育模式,有效提高自然产量。
十年前松茸的出口占了第一位,如今是产于滇中地区的牛肝菌占第一位。牛肝菌在世界上显示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年消耗量约10万吨。云南是中国牛肝菌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是中国牛肝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云南年产4万吨,占世界的40%,其出口欧洲的量为65%以上,被国外称为美味牛肝菌。
其次是块菌。19世纪末,法国块菌年产1588吨,现年产100吨。自然产量的下降及市场对块菌需求量的增加,促使欧洲一些国家率先开始探索使用菌根化苗进行块菌的人工栽培,以增加块菌产量。目前全球最大的黑孢块菌种植园是1979年在西班牙建立的面积达600公顷。
图为块菌
图为羊肚菌
图为兰茂牛肝菌(微毒可食用)
玫红黄肉牛肝菌(微毒可食用)
据相关媒体报道,野生食用菌已成为不可替代的高原特色产业。云南是我国野生食用菌的最大产区,也是世界野生食用菌产品重要的来源地。野生食用菌产业一产投入成本较低,而产业链主要是一产和二产,随着休闲和大健康产业的综合协调发展,三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短期从业人员达600万人,长期从业人员为12万~20万人,食用菌企业约1000家,野生食用菌原始产值75亿~100亿元,流通增加产值100亿~150亿。
近年来,鲜品电商市场快速崛起,使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链延长。鲜品电商野生食用菌销售种类如松茸、松露、鸡、青头菌、鸡油菌、黑虎掌等增加迅速,销售时间长达8~10个月,范围遍及国内所有省区市,电商的兴起使得与野生食用菌相关的仓储、物流、包装、分拣等专业化工种也应运而生。
如今,云南野生食用菌年贸易量为15至20万吨,占全国野生食用菌市场份额的70%,它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了十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加快了云南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正确食用“上帝的食物”
说到野生菌的食用方法,桂明英说,从古到今,野生菌食用的方法变化并不大。近代有人总结归纳称,云南人烹饪野生菌的方式大概有10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菌类。其中用的最多的方法是干炒法,顾名思义,即急火快炒,油量适中,不放水或汤,煸炒至熟。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牛肝菌、干巴菌、鸡㙡、虎掌菌等菌的烹制。其他的方法,如微波焗、烧烤法、火锅涮等,也都适合用来烹饪野生菌。
西方人也吃野生菌,美国人把蘑菇誉为“上帝的食物”,法国专门在国内建立了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蘑菇博物馆。
当然,这“上帝的食物”依旧还是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在云南,每年雨季各类野生菌纷纷闪亮登场,5月8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预防有毒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一年一度的“吃菌季”到来,但勇敢的云南人还是每年都有因吃菌中毒的事件发生。有数据显示,中毒报告事件的83.41%、发病人数的80.87%,集中在6月至8月。
图为有毒的灰鹅膏菌
图为角鳞灰鹅稿菌(有毒)
图为印花纹鹅膏菌(有毒)
图为红托鹅膏菌(有毒)
图为隐花青鹅膏菌(有毒)
图为红黄鹅膏菌(有毒)
豹斑鹅膏菌(剧毒)
黄赭鹅膏菌(有毒)
据悉,全世界记载毒蘑菇约1000余种,中国目前已知近500种。毒菌并不是食用树菌,它是和食用树菌完全分开的两种类型。毒菌是含有毒素,人吃了以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幻觉甚至死亡等中毒症状。但是,毒菌和野生树菌的生长环境和野生树菌一样,它们和可食用菌交错生长,很难分辨。毒菌中,“我们要重视一种叫鹅膏的毒菌,它在民间有蘑界致命毒王之称,70%吃菌中毒者大多因它致毒。”
鹅膏的菌体各部分均为白色,菌柄上部有白色膜质菌环(易脱落),菌柄基部球形或近球形,有菌托。“一旦看到‘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蘑菇不要捡!不要吃!”桂明英说,鹅膏在全国都有分布,云南也有,广西为多。在云南,因鹅膏中毒并不常见,更多的是其他菌类或者其他原因。
在云南,我们常吃的菌是牛肝菌,它是一种蘑菇体肉质、蘑菇帽下呈“孔”状的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其中美味可食的物种不在少数。“牛肝菌”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滇南本草》中,因其貌如牛肝肥厚,色呈深褐色而得名。老百姓按其外观颜色不同将其分为黑牛肝、黄牛肝、白牛肝等,但不是冠于“牛肝菌”的就能大快朵颐,“牛肝菌”家族里同样暗藏“杀手”。如果不谨慎对待,下一个栽倒的可能就是你。
桂明英介绍,牛肝菌是一个近400种的庞大家族,分属于59个属,常见的就有牛肝菌属、金牛肝菌属、圆孔牛肝菌属等10多个属,世界多数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可食用的牛肝菌多达199种,单单是出现在云南市场上的牛肝菌就多达45种,其中常见的也有31种之多。市场上售卖的牛肝菌基本都是野生牛肝菌。如此混杂的种类,势必带来一个问题——碰上有毒牛肝菌的几率很大。牛肝菌生食或烹调不当也会中毒的,因为有毒牛肝菌多达33种。
与鹅膏类似,牛肝菌的毒性分肠胃毒性和神经毒性两大类。肠胃毒性的牛肝菌不仅会引发恶心呕吐,甚至会导致胃出血,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之忧。桂明英说,众多有毒牛肝菌中,出镜率最高的当属“见手青”,学名叫小美牛肝菌。只要用手触碰菌体就会出现青绿色的痕迹。这种蘑菇在切成薄片时,变色过程更为明显,见手青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除此以外,还有红见手和黑见手,是牛肝菌的一种,但并不一定就有毒性。我国已知有160种毒菌的中毒症状会给肠胃带来伤害,主要毒素是类树脂、石炭酸、甲酚类化合物、鬼伞素、蘑菇酸等。
还有一种融血性的毒菌叫鹿花菌,褐鹿花菌等,因外形近似鹿角,长得也与羊肚菌相似,很易混淆。其主要毒素是鹿花菌素(甲基联氨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溶血作用。人一旦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大于6小时,发病后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瞳孔散大,烦躁不安等症状。
鳞柄白鹅膏是与致命鹅膏菌极其类似,且是毒理相同的另外一种剧毒蘑菇。这种菌通体白色,唯有盖中间为淡黄,毒性极强,会导致肝脏严重受损,致死率极高,所以它拥有一个恐怖的名称“招魂天使”。还有一种叫亚稀褶黑菇的毒菌,则会让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非常高。而它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大于6小时。
“云南人吃菌中毒主要原因是在炒食和煮食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因食用毒菌中毒的现象占较少一部分。”桂明英说,食用没有完全加工熟的见手青会引发幻觉,除了致幻,还会引发呕吐、腹泻等强烈的肠胃反应。所以小美牛肝菌一定要吃熟的,而且最好切成薄片来炒,有利于均匀受热,降解毒素,降低中毒的风险。因此,对野生食用菌的烹饪得当非常关键。还有一点是,并非所有毒蘑菇的毒素都怕热。要避免中毒,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避免吃到毒菌,所以那些不熟悉的蘑菇,以及未知来源的蘑菇,还是不吃为妙。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摄影/视频 周明佳 杜帆
一审 邓建华
责任编辑 胡巍
责任校对 吴龙贵
主编 邓建华
终审 编委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