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同心同德跟党走】誓言不朽同心永结——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开屏新闻 2024-09-26 09:15:13

为共同庆祝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让全国各族人民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民族大家庭的温暖,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分散居住在祖国各地的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组成参观团赴北京参加国庆1周年观礼盛典活动。当时全国组织了7个参观团,由43个民族(含支系)的158位代表组成。西南各民族国庆参观团经各级政府积极动员做工作,最终推选出64位代表,其中包含云南代表53人,占全国代表总数的29%,而宁洱区的代表又最多,达35人。云南代表共涉及17个民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共中央对全国各民族国庆参观团高度重视。云南参观团成员、佤族头人拉勐等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通过参观学习,少数民族代表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新中国的强大,受到了深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教育。参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各族代表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真诚爱戴,增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

1950年12月27日,中共宁洱地委召开的宁洱区第一次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让观礼代表介绍国庆盛况。观礼代表李保建议,要用佤族习俗“喝咒水”和“剽牛”的祭典仪式来表示宁洱专区各民族的大团结。云南参观团成员、佤族头人拉勐说还要用大石头把“咒语”刻在上面,代表们一致赞同。

1951年1月1日,3000多名群众参加了在宁洱红场上举行的民族团结盟誓大会。按照佤族重大祭典的习俗,喝鸡血、剽牛,各族代表共48人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用汉文、傣文、拉祜文签上自己的名字。碑文写道:“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1986年3月,民族团结誓词碑被普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称号;2010年8月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3年入选教育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

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多年来,歃血为盟、立碑为誓和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成为边疆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优秀教材,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云南日报记者 龙敏飞 整理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