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
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据澎湃新闻报道,多个短视频平台冒出“封号圈”,圈子里的人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这帮人熟知平台举报规则,通过凭空捏造违规内容给用户“扣帽子”,以达到“炸号”的目的。他们把网络平台的举报功能当成敲诈勒索的工具,采取如此卑劣的手段,目的就是敲诈钱财。
“封号圈”群体不仅靠“空手套白狼”牟利,还发展出封号“江湖”。据报道,“封号圈”内部多采取师徒制,“师父”可通过收徒牟利。圈子里的人以封别人账号为荣,还会拿封号恐吓他人。能用师徒关系串联出一个等级分明的群体,可见这一圈子规模已经不小;把敲诈他人当成炫耀的资本,则说明圈子里的人心理之阴暗。令人担忧的是,有些用户在被恶意封号或诈骗后,选择去封禁他人账号,“封号圈”的戾气越来越大。
据短视频平台介绍,恶意封号行为基本来自网络水军,这些人通过P图伪造虚假证据,谎称自己被欺诈,进而对受害人进行集中举报。在网络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当下,社交账号不仅是用户的个人财产,还与用户的生活相连。“封号圈”动辄“喊打喊杀”、恶意“炸号”封号,破坏网络环境,行为严重者则涉嫌非法经营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
“封号圈”没有“封号权”,网络平台有必要完善举报流程,加强对恶意举报的监管;监管部门得挖出“封号圈”链条,搞清楚谁在主导、谁在参与,对其实施针对性的监管和精确打击。“炸号”无异于敲诈,动用“私刑”无异于玩火,奉劝“封号圈”成员早点退圈保平安。
来源 北京晚报(张悦)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