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手术禁区”!省一院在跳动心脏一站式完成微创双瓣膜修复术
开屏新闻 2025-03-27 20:22:45

近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69岁高危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实施了一站式心尖途径经导管主动脉瓣替换术(TAVR)及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TEER)。这一创新术式无需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通过单一微创切口同步解决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病变,标志着云南省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正式迈入“全导管时代”,为无法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高危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选择。

TBTOIRDUW53REGTUGOIK5KLXTZLPMGT1.jpg

传统手术陷两难  一站式心尖入路方破难题

患者李先生5年前出现胸闷、气短症状,确诊为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合并二尖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心脏扩大至常人1.5倍,反复心衰。雪上加霜的是,他多次因抗凝治疗引发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并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过去5年间,李先生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处于“手术禁区”——传统开胸手术需心脏停跳及体外循环,术中全身肝素化极易诱发致命性出血,且术后心肾功能可能进一步恶化。

就在一家人快要绝望之际,李先生一家来到了省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结合心脏大血管外科近年开展微创导管瓣膜手术的经验,熊达主任创新提出一个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心尖途径经导管同步置换主动脉瓣并修复二尖瓣,实现“一站式”微创治疗。该方案无需心脏停跳,规避了体外循环风险,创伤极小。

创新手术让患者转危为安

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与心血管内科超声团队及麻醉手术科团队进行多学科术前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但术中新的问题出现了,团队发现患者主动脉瓣瓣环径显著大于常规尺寸,现有最大介入瓣膜难以稳固固定。为此,团队创新采用“瓣膜外周裙边缝合技术”,在瓣膜底座加缝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环形加固装置,成功提升锚定力。同时,团队摒弃分阶段手术模式,独创“同轴双导管操作体系”——先经心尖完成主动脉瓣置换,随后调整导管角度实施二尖瓣夹闭。手术全程仅通过一个3厘米肋间切口,总时长压缩至2小时,出血量不足50毫升。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苏醒,拔除了气管插管清醒返回病房。

M9EXGW8UNTDLZEWYEJSKFJFPGLTJ0ZO3.jpg

患者术后当天可以自主进食。超声复查显示,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反流完全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的41%提升至64%。更令人振奋的是,患者未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或肝肾功能恶化,术后第2天即可独立行走。经过术后康复治疗,患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功能完美重建,心功能显著改善,各脏器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变,已达到出院标准。并且,由于患者置入的是介入生物瓣,可以免除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避免诱发致命性出血,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安全性和生活质量。

该手术将惠及更多高危心脏瓣膜病患者

此次手术是云南省首例微创导管技术同期治疗双瓣膜病变的成功实践,所采用的主动脉瓣介入瓣膜及二尖瓣夹闭系统均为国产自主研发产品,展现了我国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创新实力。省一院2018年完成全省首例经心尖TAVR手术以来,已建成覆盖“影像评估—术中导航—重症监护—长期随访”的结构性心脏病全链条诊疗体系,成为区域微创心脏手术中心。

据统计,云南省60岁以上人群心脏瓣膜病发病率达13.2%,其中约40%因高龄、多并发症无法接受传统手术。此次技术突破为这类患者开辟了“绝境重生”的可能。目前,该术式已被纳入省一院常规诊疗项目,未来将惠及更多高危衰弱患者,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


开屏新闻记者 闵婕 摄影报道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陶彦然

责任校对 刘阳明

主编 曹婕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