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观察|返回海晏村创业的年轻人
开屏新闻 2025-05-12 19:19:48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夕阳熔金、晚霞绚烂,昆明滇池之畔的海晏古渔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里有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更涌动着一股青年归巢建设家乡的热潮,处处焕发着生机。近日,开屏新闻记者走进海晏村,探寻这股青年归巢热潮背后的故事。

分割线

从外出谋生到返乡创业

1989年出生的杨俊龙,是个土生土长的海晏村人。他清晰地记得,10多年前村里田地少,收入来源单一。外出务工、租赁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成为许多家庭维持生计的选择。杨俊龙也不例外,去了宜良草甸租地搞种植,一种就是10多年。

近年来,海晏村凭借独一无二的日落景观,成了远近闻名的“落日打卡地”。去年夏天,杨俊龙返乡看到,村里人山人海,滇池边非常热闹,跟印象里完全不一样了。

杨俊龙回乡的所见所闻,点燃了埋藏心底的归属感和创业激情。他毅然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种植生活,与几位同样在外打拼多年的儿时玩伴一拍即合,共同在家乡开办了名为“晏海”的咖啡馆。

杨俊龙深知,从种植到煮咖啡的跨界并非易事。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来自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的云南本土咖啡品牌“奔爱咖啡”的专业培训和支持,这为“晏海”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晏海”咖啡馆是利用朋友家闲置的房屋和空地开起来的。这片区域过去并不起眼,甚至有些荒僻,村里把临湖区域开发后,修建了巡湖步道,此处一下就成了黄金位置,门口就是网红打卡点。

开业仅半年,咖啡馆便凭借其独特韵味和优质服务,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一万多元。”杨俊龙眼中闪烁着光芒。满怀信心的杨俊龙,又在村里租下了近十处地方,计划拓展餐饮等更多业态。

(主图)海晏村落日(41035471)-20250512191457.jpg

海晏村落日之美令人沉醉(开屏新闻记者 龙宇丹 摄)

分割线

“落日集市”点亮归乡路

在“晏海”咖啡馆个体创业绽放光彩的同时,海晏社区层面也精心搭建平台,及时推出了“引摊入市”举措,为踌躇满志的返乡青年,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共创路”。

最初,一些摊位零散地出现在停车场等区域,为规范管理并更好地服务村民,社区随后统一规划,将摊位引导至如今大家熟知的区域,形成了极具人气的“落日集市”,成为返乡青年在家门口试水创业、增加收入的“试验田”。

社区为最大限度地鼓励村民参与,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记者了解到,一个标准帐篷摊位一年的使用成本在4000元左右,平均到每个月仅三四百元。如此优惠的条件,大大降低了创业的初始风险,让许多有想法但资金有限的返乡青年敢于迈出第一步。

漫步集市,你会发现这里的业态丰富多元,既有承载着本地味蕾记忆的炸洋芋、豌豆粉、特色烤串等传统小吃,也有迎合年轻游客口味的新潮饮品、手冲咖啡、精致甜点和打卡拍照点。在这里,他们不仅在售卖商品,更是在分享海晏村的生活气息。

落日集市(41035467)-20250512191502.jpg

极具人气的“落日集市”(开屏新闻记者 龙宇丹 摄)

分割线

一碗豌豆粉的非遗传承

在众多返乡创业的青年中,36岁的肖媛承载着更为深厚的家族传承与非遗情怀。大学毕业后,肖媛离开家乡,进入房地产行业工作,直到2019年海晏村突然走红,让她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肖媛回忆,当时海晏村就她一家卖豌豆粉,好多游客吃了连连称赞,生意越来越好。面对家乡旅游热带来的生意兴隆,加上年迈父母需要照顾,肖媛决定留下来和父母一起经营豌豆粉摊位。

豌豆粉生意的红火,引起社区的关注。一次偶然机会,海晏社区党委书记李龙品尝后赞不绝口,并建议她为这份好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句话给了肖媛极大的触动。她意识到,这份世代相传的豌豆粉技艺不仅是家族的生计,更是承载着海晏村历史记忆和独特风味的重要文化符号,理应被珍视和传承。

2022年,肖媛为母亲李依莲申报了呈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肖媛作为母亲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不仅用心守护着这份她热爱的事业,也乐于将豌豆粉制作技艺分享给每一个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豌豆粉店门前络绎不绝(41034728)-20250512191507.jpg

豌豆粉店门前排起长队(度假区供图)

分割线

让返乡青年回得来留得住

高亮洁作为一名在海晏村长大的“95后”姑娘,在经历了多年外出求学经历后,如今是海晏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作为一名返乡青年,高亮洁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家乡日新月异的见证者,更是积极投身其中的建设者。她的日常工作,是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宣传、为村民提供服务,有时甚至还担当起了“村史讲解员”,向一批批来访者讲述海晏村600年的渔耕文化与振兴故事。

“在2021年回来之前,这里就是典型的老村庄样子,一条青石板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高亮洁描述道。在经历了2012年产业转型的探索期后,海晏村抓住了文旅融合的时代机遇。为更好地凝聚青年力量,海晏村还建立了“社区青年人才储备库”,目前已有19名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加入,为社区治理和长远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2021年以来,海晏村生态停车区建设、河道护栏改造、村史馆提升等项目相继完成。2024年,更是投入2亿元实施雨污分流、人居环境提升工程。2025年底,海晏村又将迎来焕然一新的面貌。

“我们探索‘政府+村集体+企业’的模式,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投(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了昆明滇池海之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统一规划和运营管理。”高亮洁介绍,这种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5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80万元。

如今的海晏村,青石板路连接着古老的土坯房与时尚的店铺,落日余晖洒满波光粼粼的滇池,也映照在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脸庞上。海晏社区正计划推出更多针对返乡青年的支持项目。“我们希望海晏村不仅是他们回得来的故乡,更是他们留得住、干得好、能实现梦想的热土。”高亮洁如是说。


开屏新闻记者 蓝灏 赵荣荣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