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气管切开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一项常规操作,旨在实现机械通气,确保气道通畅或进行气道操作。尤其在神经重症患者中,患者因存在呼吸中枢受损、气道保护能力下降、呼吸衰竭等,气管切开率高达32-47%。大部分患者在成功脱机后存在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困难,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吞咽功能,增加了肺部感染、肉芽组织形成、气道狭窄/软化等并发症风险。因此,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康复,促进患者早日拔管至关重要。
目前,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症康复病区收治气管切开患者数量达日均30人以上,为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科构建了“三位一体化”管理模式,由“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紧密协作,针对气管切开患者的评估、康复治疗、拔管指征掌握及拔管后管理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临床综合康复模式,有效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吞咽及言语功能,提高拔管成功率,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全面评估 精准治疗,为患者创造最佳拔管条件
康复医师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全身情况、呼吸功能、吞咽功能及气道通畅性,判断是否存在气道分泌物潴留、气道狭窄或肉芽增生等并发症,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床旁电子支气管镜下深部吸痰、肺灌洗,高效清除分泌物,提高气道廓清能力,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动态评估拔管指征,为患者创造最佳拔管条件。
开展集束化护理,减少并发症
康复科护理团队针对气管切开患者护理难题,以循证实践为指南,通过集束化护理将碎片化操作转化为标准化流程,提出了气管切开集束化护理策略,包括:气囊管理、气道湿化、气道吸引、肠内营养、预防感染。显著减少VAP、脱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带管时间,加速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实施功能训练,助力患者恢复言语、吞咽、呼吸功能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常面临呼吸功能下降、吞咽障碍、言语丧失等问题,康复治疗师除了为患者实施认知、言语、吞咽及肢体功能训练外,通过膈肌起搏治疗、肺康复训练,增强呼吸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促进分泌物排出;通过气道增压技术及佩戴说话瓣膜等技术恢复声门下气流,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重建言语交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加快患者的拔管进程。
为确保气管切开患者安全拔管,促进早日康复,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实施“三位一体化”诊疗模式全方位为气切病人保驾护航。
开屏新闻记者 陶彦然 省三院供图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刘阳明
责任校对 陶彦然
主编 曹婕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