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近日,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异种肝移植科研攻关小组联合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团队,在异种器官移植这一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成功地将8基因编辑猪肝原位移植到一只6.1千克的恒河猴体内,实现肝脏移植物长达192小时的功能性存活,刷新了我国异种肝脏原位移植的最长存活记录。
记者了解到,移植的8基因编辑猪肝凝血、蛋白合成、解毒、胆汁分泌等功能均正常。对于长期受到质疑的异种猪肝凝血功能,在此次移植术后多次处理感染并发症的补救手术中,观察到受体猴体内的8基因编辑猪肝凝血功能良好,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未见异常。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攻克异种器官移植技术壁垒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未来缓解人类器官短缺、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和理论基础。
异种原位肝移植被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器官移植领域的“技术珠峰”,其成功实施需要同时突破供体器官的适配性、受体动物对异种移植物产生的强力免疫排斥反应,以及在高难度手术环境下对微小血管进行的精准吻合等多重挑战。
此次异种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实施,对外科技术精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异种肝移植科研攻关小组冉江华教授介绍,由于受体猕猴肝动脉血管直径仅约0.5毫米,加之异种器官在体积、形态上的匹配和精准定位极为复杂。
团队在成功完成门静脉管道吻合后,在16倍显微镜下,克服了巨大技术困难,精细地完成了直径仅0.5毫米肝动脉的显微吻合。
整个手术过程控制在极低的出血量(小于10毫升)范围内,确保了移植肝血流的顺利再灌注。术中即观察到移植肝开始分泌胆汁,术后7天内未出现移植肝血管相关的并发症问题。
与仅提供部分肝脏功能的辅助性肝移植不同,此次手术为彻底切除了猕猴原有肝脏的原位移植,要求移植的猪肝必须独立承担受体全部的复杂生理功能,包括物质代谢、解毒、蛋白质合成等核心任务。
术后严密的生理监测显示,受体猕猴的凝血功能保持稳定,能够耐受术后因腹腔感染、胆道感染等并发症进行的四次急诊手术以及肝脏破裂修补等复杂术式。术后猕猴均能清醒恢复,未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胆汁分泌良好,有力证明了基因编辑猪肝在灵长类体内实现功能性替代原有肝脏的可行性。
此次异种原位肝移植的成功是多学科紧密协同、精准施治的典范。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团队提供的国际顶尖基因编辑技术是成功实施手术的关键基础。
由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异种肝移植科研攻关小组苏纲教授带领的麻醉团队为整个手术过程提供了关键的生命支持保障。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异种肝移植科研攻关小组冉江华教授带领张升宁教授、莽源祎副教授移植外科团队在手术中展现了突破性技术,通过“无损伤灌注法”获取供体猪肝,完整保留脉管系统。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异种肝移植科研攻关小组王胤佳教授带领的重症团队为受体猕猴提供了连续168小时的专业生命支持和精心监护。
正是由移植团队、麻醉团队、重症医学团队组成的“铁三角”的紧密协作,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长期高质量管理。
此次异种原位肝移植技术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克服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并在极高难度下实施精微手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开屏新闻记者 陶彦然
昆明市一院供图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陶彦然
责任校对 刘阳明
主编 曹婕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