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即将登上《歌手 2025》的舞台,唐汉霄的名字终于从金曲背后的创作者,走到了聚光灯中央。这位手握《哪吒》《深海》等影视金曲的 "音乐思辨者",以揭榜歌手身份登上竞技舞台,用音乐剖开创作与表演的双重灵魂。在群访与揭榜赛的台前幕后,他的坦诚与锋芒,正勾勒出一位创作人走向台前的真实心路。
舞台备战:当 "身体准备" 遇上 "心理博弈"
"提前开始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结果在刚准备跑步的第一天就发烧了。" 谈及《歌手 2025》的备战,唐汉霄的开场白带着自嘲式幽默。比起体能训练的意外插曲,他坦言 "心理建设" 才是真正的必修课:"要解决很多面对压力的方式,毕竟舞台直播没有重来的机会。"
这种压力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习惯幕后创作的音乐人,站在竞技舞台中央意味着从 "掌控者" 变为 "被审视者"。他用 "打开一扇门" 比喻这次身份跨越:"门后有我想去的地方,也有很多危险,但人生就一次,为什么不试试?" 这份孤注一掷的勇气,在揭榜赛选曲中可见一斑 —— 他放弃了《哪吒》系列的高传唱度金曲,反而选择为《深海》创作的《再见深海》,"比起用耳熟能详的作品求稳,我更想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
创作基因:影视旋律里的自我投射
从金像奖提名到助力国漫票房神话,唐汉霄的创作始终与影视角色深度绑定。他将电影音乐视为 "情绪的容器":"用不同角色暗自讲述唐汉霄这个人,每个角色里都能照见某一个自己。" 这种创作哲学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就是哪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当唢呐的苍凉与摇滚的爆裂碰撞,本质上是他对 "叛逆与自我" 的音乐诠释。
这种 "角色代入式" 创作,如今正反向滋养他的舞台表现。"以前写歌是帮别人讲故事,现在要自己站在故事里。" 他在《再见深海》的演绎中融入了电影主角的挣扎与救赎,"每句歌词都是内心的剖白,这种赤裸感比完美演唱更重要"。这种创作与表演的化学反应,让他在揭榜赛中展现出区别于传统歌手的叙事张力。
民乐创新:在取舍中寻找音乐维度
当被问及《就是哪吒》中 "唢呐 + 摇滚" 的创新模式,唐汉霄眼中闪烁着创作者的探索欲:"希望在舞台上有更多维度的音乐呈现。" 但面对《歌手》的竞技规则,他也保持着清醒认知:"舞台来之不易,或许要做很多取舍。" 这种矛盾感恰恰折射出他对音乐的敬畏 —— 既想突破传统框架,又不愿为创新而创新。
尽管在揭榜赛中暂未展露民乐元素,但他透露 "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早已在创作备选清单"。"民乐的灵魂在于情绪表达,而非形式堆砌。" 这种思考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逻辑 —— 正如《三界四洲》用声线模拟远古野性,他追求的是传统音乐精神与现代编曲的有机融合,而非简单的乐器叠加。
台前心境:走出 "歌红人不红" 的迷雾
"你可能不认识唐汉霄,但一定听过他创作的歌"—— 这句网友评价曾让他陷入身份困惑。如今站在《歌手》舞台,他将困惑转化为探索的动力:"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寻找解答这个问题的方式。" 在他看来,从幕后到台前不仅是舞台位置的转移,更是音乐表达逻辑的重构:"创作时是 ' 我想给你什么 ',表演时变成 ' 你能感受到什么 '。"
这种转变伴随着肉眼可见的紧张。接机视频中那句 "紧张的不行" 成为真实注脚,但他很快调整心态:"唱到就是赚到,不想被紧张影响享受机会。" 这份坦然让他在面对 "放狠话" 的要求时,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回应:"我没有狠话,希望大家唱出自己的状态 —— 不过还好,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份柔中带刚的态度,恰是他音乐人格的镜像。
从《哪吒》的热血摇滚到《深海》的治愈抒情,唐汉霄的音乐版图始终在突破边界。如今在《歌手 2025》的舞台上,他正用 "创作者 + 歌手" 的双重身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音乐启示录。正如他在群访中所说:"怕什么?人生就一次,试试又如何。" 这场从幕后到台前的冒险,或许才刚刚揭开最动人的篇章。
开屏新闻 记者 晋娜 文 湖南卫视 供图
一审 丁星亦
责任编辑 马德俸
责任校对 李薇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