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9月8日,新学期伊始,当小旭(化名)坐在武汉理工大学教室内开启他人生新的旅程时,这位来自腾冲市的寒门学子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父老的感激之情:我一定不辜负你们对我的帮助,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和技能,将来能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旭家住腾冲市芒棒镇上营村,在今年的高考中以高考617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正当小旭因为贫困的家庭无力支撑自己未来4年大学求学之路而感到无助时,家乡的父老乡亲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八方的捐助不仅让他彻底放下了包袱,也为他点亮了未来人生的明灯。
退休教师深夜朋友圈发爱心倡议
从教36年的万老师是腾冲一中刚退休不久的教师。7月下旬的一天,她与市文联的几位同志到芒棒镇搞捐资助学活动时了解到,该镇今年考取大学的学生中,家庭最困难的当数上营村学生小旭。
万老师立即和上营村公所以及小旭的高中班主任张老师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了小旭的家庭情况:木片围栏,泥泞小院,听力障碍的父亲、双目失明的母亲、89岁年迈多病的祖母——这就是寒门学子小旭靠政府低保金维持生计的家。
小旭的情况让万老师夜不能寐。“寒门学子志高远,金榜题名梦难圆”,她在深夜写下倡议书在朋友圈连续几天分享了这个消息。万老师的倡议迅速得到了回应,很多人闻讯慷慨解囊,爱心如涓涓细流开始汇聚。
在香港工作的一位学生发来消息:“万老师,当年您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火种,如今我们也要帮助学弟延续这份光明。”并转来2000元请老师代转。小旭的一位同学给他捐款30元并附言:“身为同班人我也想尽一点绵薄之力,能力有限,希望你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再大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加油,老旭!”一位在武汉念大学的段姓同学在捐款中附言:“欢迎师弟到武汉,前路漫漫亦灿灿,继续加油,未来可期!”
保山红十字会志愿者金常德和李鑫河闻讯后,第一时间将小旭家庭的困难反馈到四会市益祈爱公益服务发展中心云南助学项目组。经项目组积极争取,第一笔5000元助学金于8月13日汇到了小旭账户上。8月16日,在芒棒镇和上营村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万老师和爱心人士又将筹集到的第二笔17721.66元捐款交到了小旭手上。
多方合力,筑起希望之塔
小旭的母校腾冲一中和高中班主任张老师,也给这个优秀学子送来了温暖。学校联系了由爱心人士杨加林牵头的爱心团队,为小旭争取捐款10000元。在张老师的倡导下,班级一直有一个“天天基金”的计划,旨在为贫困学子出一份力。这次,腾冲一中高519班师生共同捐助了2000多元,虽然数额不大,却承载着同窗情谊和师长的期许。这根爱心接力棒在不断传递,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守护梦想的行动中。
随着爱心援助范围的扩大,更多组织和企业也加入到援助行列。经严格审核,云南青基会决定为小旭提供每年一万元的捐助,这笔资金彻底解决了小旭的学费问题。随后,中国侨商联合会公益助学金10000元、民建2000元、腾冲恒益集团5000元、芒棒“万圆爱心”400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颗颗跃动着的红心。
心怀感恩,让爱延续
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让小旭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我怀着难以言表的激动与感激,执笔写下这封感谢信。衷心感谢你们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伸出援手,让我得以跨越经济的障碍,顺利步入大学的殿堂,去追逐那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小旭特别提到保山红十字会志愿者金先生对他的鼓励“困难只是一时的,只有努力读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对于每一位帮助过他的人,他都将铭记在心。“尤其要感谢家乡的文化前辈万姨和周叔,是你们在得知我的困境后主动成为‘爱的河道',让更多爱的细流暖流,汇聚成爱的海洋。你们让我相信,善良可以传递,希望可以延续。”
小旭深知,这份帮助背后是无数爱心人士的付出与期望。他坚定地表示:“大学对我而言,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会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用知识去改变命运。同时,我也会积极投身公益与志愿服务,将我所感受到的温暖与善意继续传递下去。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那个为别人点灯的人。”
从滇西山村到武汉课堂,从木片围栏到大学书桌。这场始于朋友圈的爱心风暴,完美诠释了“聚爱之沙,成希望之塔”的真谛。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万菊芬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罗宗伟
责任校对 邓莎莎
主编 资渔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