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保山地处西南边陲,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滇西文献名邦之誉。唐代夯土建古城,至明朝初期首任永昌太守胡渊仿照首都南京形制改用砖石建府城,设8座城门,罗太保山入城,城内棋盘状街巷格局,建有72条街82条巷,周长13华里,是云南最大的古城池。保山温润美丽,景色多样,除了著名的内八景和外八景外,城内还有众多知名景观,永昌“八大花园”就是其中享有盛誉的景观。
在保山城的街巷肌理里,藏着八座花园的年轮。它们曾是官宦案头的砚边清供,是文人诗卷里的草木注脚,是商贾庭院的四季屏风,更是寻常百姓眼中流动的丹青。从明时的雕梁映日到清代的繁花叠阶,从民国的桑荫覆径到今日的书声贯楼,“八大花园”早已不是简单的花木集合——那是永昌府城用芬芳写就的编年史,是保山人数百年未改的精神栖居地。
从明代官宦的文心墨韵到民国商贾的庭院深深,八座传奇花园串起永昌府六百年兴衰。如今虽多数湮没于时光,却依然在街巷地名、端阳花市与琅琅书声中延续着不朽的生命力。
明时园影:文人风骨铸芳华
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春风,为上巷街的张家花园带来了第一缕晨光。辞官归乡的户部侍郎张志淳,将从南京带回的金丝荷花、金丝绣球植入园中,又让永昌本地的茶花与杜鹃在此扎根。他伏案花丛间,以《永昌二芳记》为草木立传,字里行间皆是对自然的痴恋。彼时的花园,是文人雅集的胜地,茶花映着诗卷,墨香混着花香,成了永昌文脉最鲜活的注脚。据说,如今保山城一年一度的端阳花市,就是源自张仕郎家的花园。每年端午节期间,张家花园里百花盛开,满园皆花,张仕郎认为好花要与众人一起欣赏才更有意义。久而久之,永昌城里的端阳花街就形成规模,一直传承至今。
30余年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捷报传遍全城 —— 邵惟忠高中进士。这位后来在防倭前线立下奇功的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因刚正不阿触怒权贵,最终选择归隐易乐池畔。他辟出的邵家花园,让各色花卉与龙泉池的清波相映成趣:白的似雪覆水面,红的若霞落岸边,黄的如金铺小径。百姓在此赏花,文人在此唱和,连穿园而过的风,都带着三分墨香七分甜。
差不多同一时期,富商马玉麓在易乐池西北五郎洼筑起马家花园,亭台楼阁藏于花木间,成了城中休闲胜地。七十余年后,这座因家道中落而荒芜的园林,被归乡的翰林院官员闪继迪重新唤醒。他雇工修缮,易名闪家花园,让泉流花放的景致重现生机。徐霞客在《滇游日记》里细绘其景:“园中陂池层汇”,字里行间皆是对这座园林的赞叹。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南关街的吴麟征高中孝廉,多年后从四川都察院副使任上归乡,在南关街西至窑湾以东拓出两百余亩土地,建起吴家花园。小桥流水缠绕亭台,最胜处是那方大水池,池中亭榭雕梁画栋,《永昌府志》特称其“吴孝廉别业”。道光年间,其后人吴嗣仲为亭台题联,让“池亭映月”的雅韵里,又多了几分书香传承。
清代花事:仕商接力续芬芳
康熙年间的阳光,洒满小宝盖山东南的徐家花园。永昌府同知徐启祚退休后,引山洼清泉灌溉数百亩山地,让山茶、缅桂在滇西的阳光下肆意生长。长子徐鼎后来也官至同知,徐家成了望族,花园得以世代经营,泉流花放的景致延续了近百年。
乾隆盛世里,袁家巷的袁氏5兄弟声名鹊起,“永昌五袁”的才名传遍云南。他们在上水河南侧辟出的袁家花园,成了彼时永昌最负盛名的花事胜地:春日牡丹盛放如帝王袍,秋日桂香能飘满半座城,园内花木的名贵与繁盛,在当时的永昌府无出其右。花园里的晨露,曾沾过袁文典的诗卷;暮色中的花香,曾染过袁文揆的笔锋。
道光初年,金齿街的汤家在今保山一中初中部一带辟出汤家花园,一时繁花似锦。而稍早些时候,小北门街的刘树堂虽因回汉相争流落异乡,却始终惦记着故土。这位后来官至浙江巡抚的游子,早早托人在考棚街购地,依江南园林的模样种下刘家花园的雏形,只盼晚年能在此安度余生。
岁月留痕:花影依稀入梦来
咸丰年间的战火,成了诸多花园的劫难。辛酉年(1861 年),回汉相争的烽烟吞噬了徐家花园,亭台化为焦土,幸存者后来虽试图重建,却终究难续旧貌;汤家花园也在同期战乱中被毁,荒芜数十年,只留下地名供人遐想。而袁家花园,则随着家族在道光年间的渐次衰败,渐渐消散在时光里,只在“永昌五袁”的诗文里,还能寻到几分花影。
光绪二十六年,刘树堂这位浙江巡抚因拒绝镇压宁波教案中的同胞,被构陷“纵匪殃民”而撤职,3年后病逝扬州,终究没能踏上归乡的石板路。无人照管的刘家花园渐渐荒芜,直到1936年,时任保山县长宋嘉晋在此基础上建起保山首个公园——保岫公园,可惜1942年日军轰炸让亭台尽毁,如今只剩“考棚街”的地名,还藏着几分当年的草木气。
如今,小宝盖山的清风里,似乎还藏着徐家花园的泉声;易乐池的水波中,依稀倒映着邵家花园的花影;上巷街的书香里,仍飘着张家花园的茶花芬芳。汤家花园旧址上,保山一中的琅琅书声替代了昔日花语;闪家花园曾在的五郎洼,如今苗圃青青,延续着对草木的珍视。
永昌八大花园,像八片花瓣,曾共同组成永昌府最绚烂的花朵。它们在时光里绽放又凋零,却把根扎进了保山的土壤 ——文人的风骨、仕商的情怀、百姓的向往,都顺着花根延续至今。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贾茗雁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罗宗伟
责任校对 邓莎莎
主编 孙琴霞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