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双脚轻蹬陶轮,双手如揉云般拢住泥团,向上提拉时,泥料随着转速变化缓缓立起、延展、收口,一个陶罐便在周首良掌中初现雏形。每一个动作都沉稳而熟练,那是三十余载岁月打磨出的节奏。
在临沧永德县北部群山环抱间的小勐统镇,藏着一项绵延三代的手工技艺——土陶制作,2021年,这项技艺被正式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土陶艺人周首良一家,正是这项非遗传承中最真实的注脚。
“从16岁就开始学做土陶,至今已经34年了。”周首良说。他的父亲、祖父都曾靠这门手艺吃饭,“那时候供销社里有陶器厂,有六七个老师傅一起做陶,都是我父亲那辈的人,热闹得很。”如今,他是唯一仍在坚持全手工制陶的人。制作土陶,是从与泥土的对话开始的,周首良选用的是当地高岭土,需经过晾晒、磨粉、浇水、揉团等多道工序。“泥要醒透,人要心静。”最让人惊叹的是周首良的拉坯过程——全程手动,连陶轮也是脚控调速。他脚蹬传统陶轮,手托泥团,在匀速旋转中凭手感拉出器型,“手和脚都得有数,快半分慢半分,力道轻一分重一分,器型就变了模样。”他说这些话时,手上正托起一个土罐的圆腹,动作流畅得像在抚摸岁月沉淀的纹路。
坯体自然风干后,要蘸上红棕色釉水,再送进土窑烧制。出窑那一刻,泥土在烈焰中蜕变成金黄润泽的陶器,它们泛着并不刺目却温暖如春的光泽,宛如这片土地般沉稳、质朴,又饱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他手中诞生的,不只是器皿,更是一种可触可感的乡土记忆。当地人爱吃腌菜、爱喝小镇酒,于是腌菜罐、烤酒坛子成了热销品;外地客户发来一张图片,他就能依样设计出茶壶、花盆甚至艺术摆件。“大家需要的,我都可以做。”土陶,正悄悄从百姓餐桌走向艺术陈列架,实用与审美,在这些陶器上和谐共生。
尽管工艺复杂,周首良仍坚持了下来。他最畅销的“小转龙缸”每年能卖出200多套,发往山东、湖北等地,每年能增收10万元左右。随着国道G219公路的修通,周末来到小勐统的游客明显增多。周首良也看到了新的可能:“如果有亲子家庭或游客愿意来体验,我很乐意教他们揉泥、拉坯,亲手做一件陶器。”他期待这门古老手艺不仅能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也能吸引更多人来到小勐统镇,体验土陶制作的乐趣,让“周末经济”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对于他来说,土陶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那抔土在他指尖缓缓延展、立起、成形,宛如一纸无声的承诺,镌刻着时间的印记,诉说着坚守的誓言,也流淌着泥土之中生生不息的文明血脉。
一抔土,三代人,三十四载春秋。在周首良看来,土陶是活着的遗产,是呼吸间的乡村记忆。它从生活中来,也终将回到生活中去,就像他手中不断旋转的陶轮,连绵不绝、生生不息。
开屏新闻记者 周明佳 通讯员 吴静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邓莎莎
责任校对 罗宗伟
主编 孙琴霞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