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清晨的阳光洒在腾冲市腾越街道文星社区的巷道里,刘大哥拿着扫帚,正仔细清理着他负责卫生的小区路上的落叶。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在半年多前还难以想象——那时,他还在为家庭的生计四处奔波。
“没想到我也能成为帮助别人的人。”刘大哥停下手中的活计,语气中带着自豪。通过文星社区实施的“物质+服务”社会救助项目,他成为社区优先选聘的临时工作人员,通过参与庭院清理工作获得报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感觉特别有尊严。”
如今,在文星社区,像刘大哥一样的一批救助对象群体,通过开展的“物质+服务”创新救助模式,不仅变身为社区工作者,还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与尊严,实现从“被帮助”到“帮助人”的温暖蜕变。
一户一策:量身定制的温暖
今年1月至8月,在腾冲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文星社区睦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并完成了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创新项目。项目聚焦失能半失能家庭、独居患病人员等特殊群体,通过专业社工入户摸排和需求调研,为每户家庭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我们坚持‘一户一策’原则,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家贤介绍道。项目开展期间,社工们累计完成电力线路改造3户、路面硬化1户,为6户失能家庭配备护理设备,为4户高龄群体安装监控设备,还为2户残障家庭提供了政策咨询和代办服务。
从物质到服务:救助模式的暖心升级
对于社区独居的李奶奶来说,项目的帮助远不止物质层面。社工们不仅为她配备了坐便器,还经常上门陪她聊天,帮她代买生活用品。“这些年轻人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李奶奶拉着社工的手说,“现在装了监控,我在外地的儿女也能随时看到我的情况,大家都放心多了。”
项目还通过开展“粽情端午”“儿童微心愿”等主题活动,增强服务对象的情感归属与社区认同。社区工作人员寸海燕感触颇深:“我们看到服务对象不仅得到了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互助循环:社区的自造血之路
最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创新推行“服务对象变伙伴”机制,优先选聘辖区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与社区服务,既增强其经济赋能和心理激励,也实现项目资金反哺社区服务群体。
“截至今年8月份,项目已实现37户51名服务对象全覆盖,累计开展上门服务294次。”文星社区党总支书记许华泽介绍说,“我们通过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的高效协同,不仅提升了救助服务的温度与精度,更探索出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走在文星社区的街巷中,记者看到的不仅是改造一新的居家环境,更是居民脸上绽放的笑容。从受助者到助人者,这个社区正在书写着一个个关于温暖与希望的故事。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尹受泰 杨焱淼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邓莎莎
责任校对 罗宗伟
主编 孙琴霞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