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教室里装监控,能拍出好的未来吗?
开屏新闻 2025-09-19 09:06:24

长沙长郡斑马湖中学的几个班级,曾经悄无声息地多了一些摄像头。它们悬在墙角,对着课桌,记录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直到有学生在红网“问政湖南”栏目举报说:“这些私自安装的监控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事情被推上台面,9月16日,教育局介入,摄像头最终被拆除。

这场风波看似平息,但一个问题留了下来——当教师用镜头对准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件事不大,却像一粒沙子,磨出了教育管理中的不少真问题。班主任装监控,理由听起来不难理解,是“为了学生好”。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好”字,是谁定义的?有没有问过学生?有没有经过家长同意?程序一丢,味道就变了。就像你去别人家做客,对方说是为你好,却在你不注意时翻你的包。于是,再好的初衷,也变得难以接受。

教室算公共场所吗?算。但学生坐在那里听课、交流、偶尔发呆走神,这些片段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段不该被随意审视的成长。这些孩子已经懂得法律,公民有隐私权,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不是笼中鸟,更不是犯人,他们有权利拥有一段不必始终被“凝视”的青春。

有人说,装监控能保安全、管纪律。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却经不起细想。监控或许能管住一时言行,但管不出真正的自律。真正的规矩,是从心里长出来的,不是被镜头逼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不吵闹,只是因为怕被拍到,那一旦走出镜头,他会变成什么样?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表演式守纪”,而是塑造有自觉、有担当、能独立思考的人。

这件事中,最让人欣慰的,是那群敢于说“不”的学生。他们不只是维护自己的隐私,更是在实践一堂重要的公民课,由此昭示权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他们的声音,比多少个摄像头都更有力量。

当然,我们不是要全盘否定技术。校园安全离不开合理的技术支持,但任何工具的使用,都要有界限、有规则、有尊重。装不装监控,谁来决定?怎么用?数据存多久?谁能看?这些都不能是“一言堂”。家长、学生、老师都应该有发言权。程序的正义,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它代表了对人的基本尊重。

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有了技术,就忘了教育的“人”字怎么写。管理学生,本质上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多一点信任,往往比多一个镜头更有效。好的老师能用一个眼神拉住走神的学生,用一次谈话唤醒迷茫的孩子。这些,摄像头永远做不到。

这件事也给教育管理者提了个醒。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点亮。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不是靠无缝监控来实现“零违纪”,而是靠信任和引导,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拥有向上的动力。

教育的未来,不在冰冷的镜头里,而在温暖的对话中。教育的未来,在那些老师拍拍学生肩膀说“你能行”的瞬间,在那些孩子敢于争论、不怕出错的课堂里。学校不能用监控把教室变成“安全”的孤岛,切断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说到底,教育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对人的监督。我们要培养的是能走向未来、适应未来,甚至创造未来的年轻人,而不是只会服从指令、受镜头约束的“乖孩子”。

当你用镜头对准他们,你也关掉了他们心中的一束光。尽管信任比监控难,但正是这“难”,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


作者 丁慎毅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