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开栏语:
你听说过“养老服务师”吗?知道“咖啡加工工”是干啥的吗?这些听起来有点陌生甚至有点“酷”的名字,其实是新职业。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共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开屏新闻策划“看见新职业”专题,旨在走近这些“新职业”的从业者,通过他们的故事,看见新职业的真实图谱,也看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新方向。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云南曲靖一家养老院的走廊,赵小华半蹲在一位新入住的老人面前,温声说:“奶奶,您就叫我小华吧。”今年42岁的她,已在养老行业深耕13年。
从一线护理员到多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她亲历了养老行业从简单看护到专业照护的转型。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养老服务师”等17个新职业,赵小华倍感欣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终于被正式‘正名’。”
从被误解到获认可:
一个行业的蜕变之路
“刚开始做养老,常被人瞧不起。”赵小华回忆,2015年7月,她经营的云南安养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与曲靖华都医院联合创办了曲靖市第一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九华养老院。“那时,甚至不敢告诉别人我是开养老院的,只说和医院有合作,怕被人嘲笑就是‘伺候人的’。”
转变出现在一次次陪伴中。当她目睹越来越多“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家庭困境,越发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随着公司不断发展,赵小华逐步拓展服务内容:2018年5月,打造了曲靖市第一家认知症专业照护机构——圣爱养护园;2020年9月,成立了曲靖市首家养老服务评估中心;2023年7月,托管运营三宝街道敬老院;2025年6月,承接了马龙区王家庄养老服务中心公建民营项目;计划于2025年11月启动马龙区马过河医养中心运营。截至2025年9月,赵小华团队在养老机构中服务的老人累计人数近2000人。
“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开养老院的,我能帮家庭解决最棘手的照护难题。”赵小华说。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1亿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400万,而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千万。面对日益庞大且多元的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的出现,不仅为行业注入专业力量,也为从业者开辟了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
职业新画像:
不只是“照顾老人”
面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养老服务师”的新定义,赵小华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新”字体现在新机遇、新挑战和新梦想的实现中。
在赵小华看来,这个职业让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银发”经济迎来新赛道。与传统的养老护理员相比,养老服务师有着显著区别。养老护理员主要承担执行层面的日常照料任务,如洗漱、穿衣、进食等生活细节。
“养老服务师则是设计者与管理者。”赵小华形容自己的工作更像是为长者设计人生下半场蓝图的“生活建筑师”,在护理员基础上更要具备全面的能力,需要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制定全流程的个性化照护方案。
在九华养老院,赵小华依托二级综合医院的医疗资源,为失能及临终老人提供“多对一”的专业服务;在圣爱养护园,她带领团队为54名老人提供精细化医养服务,其中重度失能老人18人;在养老服务评估中心,她组织的专业团队已完成2056例老年人能力评估和342户适老化改造需求评估。
“我们会通过一些非药物疗法来对认知症进行干预。”在圣爱养护园的记忆照护区,赵小华指向“多感官刺激训练墙”告诉记者。“通过引导老人触摸不同材质、探索小机关,增强感官互动,延缓认知退化。”作为三星级养老机构和区级文明单位,这里22名工作人员中95%持有专业资格证书。
赵小华总结道:养老服务师需掌握老年医学、心理学、项目管理等复合能力,成为资源协调与技术转化的关键角色。“我们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是长者‘银发岁月’的架构师。”
坚守的力量:
来自老人和家属的信任
14年的从业历程,赵小华不乏疲惫与委屈,甚至屡屡萌生退意,但老人和家属的信任一次次将她“拉”了回来。
“有家属说,‘你要不做了,我们真没地方去了’。”她记得,一位失能老人一年更换60多个保姆,直到入住她的机构才稳定下来。搬迁时,家属主动帮忙运送老人,即便新址尘土飞扬、道路不便,仍毫无怨言。“你去哪,我们都跟到哪”,这句话让赵小华深感责任重大。
在三宝街道敬老院托管运营后,她带领团队为42名特困集中供养人员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为老人定制生日蛋糕,带领他们去爬山游玩,每天有不重样的餐食和水果,与卫生院建立绿色就医通道。“当你看到老人们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文化娱乐都有了质的提升,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花,此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让赵小华印象最深的是刚入行的第三年,照顾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教授。“她时常认不出我是谁,有时甚至会对我发脾气。”但有一天,当赵小华正帮她整理床铺时,老教授突然清晰地叫出她的名字,拉着她的手说:“院长,谢谢你没有放弃我。”
“那一刻,我所有的委屈和疲惫都化为了泪水。即使记忆会消失,爱和温暖也能穿越迷雾,直抵人心。”赵小华回忆道。
赵小华从业经历丰富多彩,涉猎过传媒、房地产、家政物业等领域,最终落脚养老行业,缘于自己的家人濒临失能。
“人都会老去,这些老人就像我的父母家人一样,晚年需要被照顾和关爱。养老服务是一份能触摸到生命最本质温度的工作,得到老人们满满的肯定时,我们有很强的职业幸福感,应该坚持做下去。”
“银发”新赛道:
养老服务的未来图景
赵小华热诚有活力,扎根在服务一线,用爱与责任编织着老年人晚年的幸福。对于养老服务的未来,赵小华充满了期待。她希望自己不再仅仅是“一名”养老服务师,而是成为这个行业进化过程中的一名“探索者”“赋能者”和“倡导者”,在能力范围内将枝叶伸向更广阔的天空,推动行业向着更专业、更受尊敬、更有温度的方向发展。
面对智慧养老趋势,赵小华积极引入科技辅助手段。在她经营的各养老机构中,智能床头呼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已成为标配,健康养老机器人也开始应用于康复训练、助浴护理等场景。
与此同时,她结合近年来曲靖避暑经济的发展,推出旅居养老、康养服务等新业态。“曲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候鸟式养老’。”公司根据房间类型定价,结合民族风俗习惯准备特色饮食,让老人们在曲靖避暑旅居的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享受夕阳之美。
然而行业仍面临挑战:目前全国养老从业人员仅133.8万,远不能满足需求;社会对职业的认同度仍待提升。“很多人仍认为我们只是‘保姆’。”赵小华期待尽快落地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认证,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她对未来充满信心:“政府已引导多所院校开设养老专业,年轻人不断加入,这正是行业希望的曙光。”她计划推动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实现“安享幸福、颐养天年,让生命重新绽放”的企业愿景。
【记者手记】
在赵小华的养老机构里,最动人的不是硬件设施或专业的流程,而是细微处的温情:护理员与老人对话时自然的蹲姿,墙上记录每位老人喜好的“记忆角”,精心设计的非药物干预活动……点滴中,折射出对老年人的专业与爱心。
在曲靖这个被誉为“养老福地”的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避暑经济的发展,养老服务正在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当地民政部门负责人表示,正在制定高位规划,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不再是家庭独担的私事,而是需要专业力量参与的社会工程。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的诞生,不仅为青年提供新赛道,更推动我们重新审视“老去”的意义——如何对待长者,就是如何对待未来的自己。赵小华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用专业和爱心,为“老有所依”写下新的注脚。在这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温情的岗位上,他们守护着夕阳的美好,也照亮了养老行业的未来。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曹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