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钱“打点”就能让孩子入读名校?昆明多名家长被骗,警方全力追赃挽损
开屏新闻 2025-09-24 22:21:00

新学期开学已近一个月,家住昆明市晋宁区的曹女士还在为女儿升学的事烦心不已。她向记者回忆受骗始末时,难忍气愤与懊悔——原来在一个多月前,曹女士向中间人李某支付4.3万元用于“疏通关系”,而对方承诺的“入读名校”至今仍未兑现。

截至9月24日,据统计已有57个身陷同一骗局的家庭累计受骗381万元。晋宁警方已于8月18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9月24日面向家长通报案件办理进度并现场答疑,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9月24日,30余位家长来到晋城派出所听取警方介绍相关情况。

家长坦言

被“录取通知书”打动了

今年5月初,曹女士收到一条来自女儿就读学校六年级某班家长微信群的好友申请,对方自称是女儿同学的家长李某。曹女士说,两家孩子在晋宁某小学同班,她和李某于2016年相识但少有来往。

聊天中,曹女士得知李某有昆明某优质中学的“内部资源”,只需要“疏通关系”即可让孩子办理入学。当李某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时,正在为孩子升学焦虑的曹女士当即动了心。从5月开始,李某以“提供学生简历”“订校服”“缴纳住宿费及办理费”“学校通知下载办公软件”等名义多次联络曹女士,与其频繁接触的曹女士逐渐放下戒心。

“当时她发来两张照片,第一张是录取通知书封面,第二张印着我女儿的名字和学籍号。”曹女士向记者展示6月15日她与李某的聊天记录,一张印有某学校名称的通知书照片赫然在目。这份“录取通知书”是打动她的关键一环,曹女士最终下定决心:交钱。

“通知书已经制作好了,我们可以提前拿,正常是7月20日左右去拿。”李某曾在微信聊天中向曹女士如此承诺。

“这4.3万元来之不易。”曹女士说,“这是我老公跑大车半年的收入,每天起早贪黑去拉菜挣来的钱。”8月11日,曹女士与丈夫商议决定交钱,她先向李某微信转账却被退回。李某强调只收现金,随后曹女士筹措4万元现金并送至李某住处,又向其微信转账3000元,只为帮女儿购买李某承诺的那张“名校录取通知书”。忍痛交钱后,曹女士便安心等待女儿秋季入读该所名校。

学校声称

曹女士肯定是被骗了

8月11日,曹女士向李某交付现金的当天,一名自称该中学某校区的“刘老师”通过座机来电,让家长次日带资料到该校区办理入学手续。8月12日,曹女士丈夫抵达学校教务处但未见“刘老师”其人,对方在电话中以开会不便为由让其次日前往另一校区办理。第二天,手捧入学材料的曹女士被拦在校门之外,她自始至终没见到“刘老师”。随后,李某以“不要乱讲话,不要乱打听,马上有结果”安抚曹女士。待到8月17日“刘老师”再次失约后,曹女士才发现所有与此事相关联系人的电话均无法接通。至此,曹女士所遇的“骗子”消失无踪。此时,她的女儿已经错过了民办初中自主招生时限,只能就近入学。

为此,开屏新闻记者9月5日联络曹女士所称中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进行查证。“我们学校的初中没有录取通知书,只有高中才会发放,肯定是被骗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校初中学生的录取过程中,学生须通过市教体局参与摇号,学校则根据市教体局反馈的摇号名单开展录取工作,全程公开透明。

截至记者发稿,“刘老师”的座机仍然无人接听。

家长统计

57个家庭累计受骗381万元

有相似遭遇的家长不止曹女士。9月23日上午,曹女士向记者展示受骗家长自发统计的表格,已有57个家庭累计受骗金额达381万元。她介绍道:“这些都是互相认识的受骗家长,孩子们多在同一所小学就读,每家受骗金额在2万元至15万元不等。”记者致电曹女士孩子的小学老师了解情况,她表示不便接受采访,随即挂断电话。

赵女士也是受骗家长之一,但与曹女士不同的是,李某向赵女士承诺的“内部资源”是另一所知名初中。今年4月,赵女士在家长微信群关注到李某群聊时毫不焦虑的状态,于是主动致电李某“取取经”。听闻赵女士孩子的初中就读意向,李某当即表示自家孩子刚好确定到该校就读,由于现在已有其他选择,如果赵女士出钱,她愿意将入学名额有偿让出。为此,赵女士向其微信转账25280元,其中包含预定金2万元、选班费3000元、住宿费2280元。

想起孩子录取关键时期的经历,赵女士仍然心有余悸。“8月4日,李某说的名校还没有音信,但我们摇号确定的另一所学校已经在招生。她阻挠我们签字确认信息和领取入学通知书,又让我们去签放弃摇号学位的申请表。”赵女士介绍,幸亏摇号学校的招生老师非常认真负责,迟迟未得到家长准确答复,老师隐约猜出缘故,便委婉提醒道:“你家孩子的录取通知书已经被我们学校打出来了,如果孩子被其他学校录取了,我们学校招生工作不可能走到这一步。”

赵女士和老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所学校“打出通知书”就意味着孩子不可能被另一所学校录取。现在,赵女士的孩子已成为摇号中签学校的初一新生,而曹女士的女儿则错失了这次机会。

记者走访

李某母亲称不知其去向

多位家长对记者讲述,李某为了让他们相信确有其事,曾向家长提供“录取通知书”“情况说明”等文书凭证。一位姜姓家长向记者诉说其中细节,当她向李某提出要有确定消息才能付款时,李某便向其提供了一份写有姜女士姓名与身份证号的“情况说明”,文中将姜女士列为意向就读学校的教职工,称其子女能以公费就读该校初中。

目前,已有7名家长向记者痛陈受骗经历。据悉,李某声称拥有“内部资源”的名校数量已达3所,承诺兑现的升学诉求包括“小升初”与“初升高”。采访过程中,多名家长提及李某在前期沟通中强调“这个事情一定要保密”,因此很多家长在事发前并不知道彼此之间的事。

9月9日,记者随受骗家长来到李某家楼下,多次致电李某,电话中均提示该手机号码已停机。9月23日上午,记者在该地见到李某的母亲纳女士,她表示自己不清楚李某去向。

警方说明

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9月24日,晋宁公安在晋城派出所面向30余名到场家长公开说明案件办理进度,并对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进行逐一答复,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全力追赃挽损。

关于此案,昆明市公安局晋宁区分局民警9月9日向记者介绍,8月18日接警后,警方已及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律师提醒

不建议通过风险途径实现升学目的

事实上,昆明家长们的遭遇并非孤例。每年七八月中学录取工作开展期间,类似的“升学骗局”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嫌疑人利用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以及对社会潜规则的想象,谎称自己“有关系”“有门路”“有资源”,通常以“打点关系”“疏通门路”“转让名额”为幌子设局诈取重金。记者通过寻访昆明家长受骗过程的诸多细节,旨在为更多面临子女升学的家长提供借鉴。在此提醒广大家长严防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以免个人财产蒙受损失。

律师特别提醒广大家长,类似的居间介绍本身属于违法行为,不建议通过风险途径实现子女升学目的。


开屏新闻记者 史子昊 文 受访者供图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