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据经济导报报道,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名为“中国新能源协会”的组织正在以“行业协会”的名义高调运作。记者注意到,这一协会组织早在2016年起就被民政部多次点名曝光,列入“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至今未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但仍在活跃运营,其官方网站更新频繁。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协会背后还关联着某省企业及个人。
被民政部曝光9年仍在高调运作,“中国新能源协会”似乎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山寨社团何以如此“顽强”?
从报道看,这个“协会”拥有一套完整的“包装术”。它有官网、地址、理事长名单、合作伙伴,还有所谓的“推广项目”。网站内容更新频繁,引用权威媒体,看起来有模有样。普通企业或个人若不经核实,很容易被其表面形象所迷惑。
山寨社团屹立不倒,首先反映出监管存在盲区。尽管民政部多次公开曝光,但由于其活动形式隐蔽,常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甚至依托境外注册主体,使得行政执法难以彻底铲除。再加上信息互通不畅、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这类组织在被曝光后仍能继续活动。
其次,市场需求的存在也为山寨社团提供了生存土壤。不少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的企业,对行业信息、政策解读、合作交流有着强烈需求。正规行业协会门槛较高或服务不到位时,这些山寨组织便趁虚而入,以“入会即获资源”“快速对接合作”为诱饵,吸引企业加入。
此外,公众辨识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一些人对“国字头”协会天然抱有信任,很少主动去民政部门官网查验其真伪。更有甚者,明知有假也参与其中,以便给自身“镀金”。
山寨社团长期存在,损害的是社会信用体系和行业健康秩序。它们不仅扰乱市场环境,还可能借“协会”之名行敛财之实,甚至成为某些企业违规操作的“保护壳”。正如报道中提到的多家合作企业参保人数为零、注册地址异常等情况,已暴露出潜在风险。
9年曝光仍难根除,这一现象暴露出山寨社团治理的复杂性与长期性。要真正遏制此类组织,不能仅靠阶段性曝光,而必须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一方面,打通民政、公安、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信息壁垒,实现从域名备案、企业注册到资金往来的全链条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屡禁不止、涉及虚假宣传甚至经济诈骗的,应依法严惩。
对企业来说,尤需提高警惕,在接触所谓“国字头”协会时,多留一个心眼,主动通过官方途径查验真伪。
总之,唯有提升监管合力、压缩灰色空间、增强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其生存土壤。否则,今日曝光“中国新能源协会”,明日或会再现新的“李鬼”。
作者 陈广江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