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别让志愿服务变成坑老陷阱
开屏新闻 2025-09-26 09:26:09

本是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志愿服务招牌,如今却被不法分子盯上,沦为投资返利、销售返佣的“幌子”。近期,有机构或个人假借“银龄行动”名义,开展投资返利、销售返佣、加盟返点等商业活动牟利。对此,民政部发布公告提示,从未授权、批准、同意任何机构或个人以“银龄行动”名义开展商业活动。(9月25日《燕赵都市报》)

“银龄行动”自2003年响应西部大开发发起智力援助,已发展为全民参与的公益平台,累计700余万人次老年志愿者投身其中,4000多个项目温暖4亿多人次,自愿、无偿始终是其核心精神。退休医生社区义诊、老工匠传授技艺、老党员调解纠纷……这些场景承载老年人奉献社会的热忱,彰显“桑榆未老”的价值。而骗局制造者却玩起“偷梁换柱”的把戏,用“加盟返点”“参与返利”画饼,将老年人的信任当作牟利“敲门砖”,不仅亵渎了公益品牌的纯粹性,更是对老年群体的精准收割。

不法分子的“坑老账”算得格外精明,每一步都精准踩中了老年群体的软肋。从心理需求看,退休后对“被需要”的渴望,让“银龄行动”的公益名头极具吸引力;从认知特点看,部分老年人对“公益+商业”的模糊说辞缺乏辨别力,难以识破伪装;从情感层面看,子女陪伴的缺失,让老年人容易对嘘寒问暖的骗子产生依赖,进而轻信其“官方授权”的谎言。于是,“低风险、高回报”的诱饵,裹着“做公益”的糖衣,让老年人在获得感的错觉中一步步掉入陷阱。更致命的是,骗局骗走的不仅是养老钱,还有对公益的信任,让“银龄行动”的善意蒙上尘埃。

骗局滋生的背后,是多重薄弱环节的叠加。基层对“银龄行动”宣传解读不足,许多老人不清楚其服务范围,对公益与商业边界认知模糊;互联网时代宣传套路不断翻新,“剧情软广”“线上话术”等形式隐蔽,叠加跨区域运营的特性,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而老年群体防骗知识的匮乏,更让骗子有机可乘。守护“银龄行动”的公益底色,既要清除骗局毒瘤,更需补上服务短板。

筑牢防护网,监管必须“快准狠”。一方面,要开展专项排查,严查假借“银龄行动”的虚假宣传、非法集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并全力追损,形成“不敢骗”的强大震慑;另一方面,应建立公益品牌“保护清单”,通过权威渠道明确“银龄行动”服务内容与参与方式,让真假一目了然。

社区要当好“反诈前哨”。依托老年大学、邻里课堂等阵地,用案例讲清公益与商业区别,多组织有一定含金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人亲身体验公益价值,从根本上识破骗局伪装。

子女的陪伴是最好的“防骗药”。骗子再殷勤,也抵不过家人的及时提醒。日常多分享反诈案例,帮老人装上防骗预警App;父母提及“银龄行动”相关投资时,主动对接社区或民政部门核查,避免老人独自入局。

700余万人次的志愿足迹,见证着“银龄行动”的初心重量。公益招牌不容玷污,老年权益更不容侵犯。唯有监管不松懈、科普不停步、守护不间断,才能让“银龄行动”回归志愿服务本真,让老年人既能在公益中实现价值,也能稳稳守住晚年的安宁与幸福。


作者 孔德淇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