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据《工人日报》报道,王某通过正规面试入职A公司,每日接受考勤管理、按月领取固定工资,最终却因一纸《商业招商代理合同》被公司单方面终止合作并拒绝劳动赔偿。法院的判决一锤定音:认定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起案件虽小,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数字时代劳动关系的复杂图景。当算法驱动成为新生产力,灵活用工被视为新常态,部分企业开始玩起“换马甲”的游戏:试图用“合作协议”“代理合同”等技术性包装,将劳动者从“自己人”定义为“外人”。其目的,无非是既要享受对劳动过程的全方位支配,又想规避缴纳社保、支付赔偿等法定义务。这种“技术性规避”,看似是精明的法律设计,实则是短视的利益算计。
然而,再精巧的算法,也计算不出劳动的温度;再完美的合同,也包裹不住劳动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核心,从来不是合同标题的文字游戏,而是劳动过程中具体形成的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朝九晚六的考勤、固定数额的工资、层层汇报的机制——这些具体细节勾勒出的,正是受管理的、从属于组织的经典劳动图景。司法机关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审判原则,穿透合同面纱,直抵事实核心,正是对劳动本质最坚实的守护。
这起判决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技术进步不应让劳动变得更脆弱。算法的精准、平台的效率,本应成为赋能劳动者、创造更自由工作模式的工具,而非将其异化为随时可替换的“数字”零配件。当企业试图用技术割裂与劳动者的命运联结,将活生生的劳动简化为冷冰冰的交易时,短期内或许降低了成本,长期失去的却是劳动者的归属感、创造力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就业形态,我们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治理智慧。司法机关的个案判决划出了法律红线,立法层面更需及时跟进,对新型用工关系予以规范分类,明晰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做到既鼓励创新,又守护底线。对企业而言,更应认识到真正伟大的企业永远是与劳动者共建命运共同体,而非将人力视为可最小化的成本。尊重劳动、善待劳动者,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能。
王某的遭遇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时代的共同命题。在拥抱技术带来的效率革命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一条底线:劳动的灵魂在于其创造性和社会性,任何技术手段都不应也不能改变这一本质。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劳动者的安全感最终来自整个社会对劳动价值的深刻认同与制度性守护。让算法归算法,让劳动归劳动——守护好劳动中那份不可替代的人性光辉与温度,才是我们走向更加公平、更有韧性的未来的基石。
作者 王思薇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