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沾益:家门口的“致富果”熟了!产业扎根田间,群众稳端就业碗
开屏新闻 2025-09-26 17:15:25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曲靖市沾益区花山街道的施家屯社区,瀚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黑莓种植大棚内,已是忙碌一片。一颗颗黑莓缀满枝头,如同黑玛瑙般晶莹剔透,散发着香甜的气息。几十名采摘工人穿梭其间,灵巧的双手轻巧地将成熟的果实摘下,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片曾经普通的田野,如今正因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群众铺就一条家门口的增收致富路。

产业落地生根,“沉睡”劳动力焕发新活力

“工作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是好地方。”这已成为越来越多花山街道群众的切身感受。近年来,花山街道立足资源优势,精准施策,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依托家门口的“产业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巧妙地将就业岗位送到村民身边。

依托向上争取的百余万元项目资金,街道建成了3个标准化车间。在怡涓蔬菜分拣中心,提供了50多个灵活用工岗位,乡亲们利用农闲时间就能参与分拣、打包;在藜蒿分拣中心,平均年龄63岁的务工者,甚至包括79岁的长者,只需带着小板凳,步行几分钟就能“坐着把钱赚”。这种“筑巢引凤”的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的“沉睡劳动力”。

“链”上发力,优势产业汇聚“就业磁场”

花山街道通过流转土地万余亩,成功吸引了美国卓莓、深圳茂雄、云南么豪农业、云南青领农业等20余家优秀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了“万亩蔬菜、千亩浆果、百亩花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目前,园区内种植蔬菜超万亩、蓝莓近1500亩、花卉260余亩。产业旺季时,用工需求可达2600余人,年发放薪资总额达1.4亿元,强大的“就业磁场”效应辐射花山及周边乡镇。

产业的集聚不仅带来了岗位,更激发了内生动力。1990年出生的本地青年施延达,返乡创办瀚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小型种植户发展到如今拥有300亩蓝莓、树莓基地的独立种植户,带动了200多名乡邻就业。“务工的都是村子里的叔叔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熟面孔。”施延达说,这种乡情纽带让管理更和谐,也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乡里。

青年返乡“筑梦”,“美丽产业”带动“幸福就业”

在产业园的发展浪潮中,一批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企业家崭露头角。“95后”新农人付红阳、杜青松,毕业于211农业高校,他们创办的云南青领农业以菊花、康乃馨盆栽生产为核心,年产盆花近百万盆。公司创新采用“以销定产”模式,构建了全渠道销售体系,让“美丽产业”稳健发展。这个“建在村头的车间”尤其受到附近宝妈和中青年女性的欢迎,平均年龄40岁的她们,经过培训后负责管理、采收、包装等工作,高峰期能吸纳200多人就业,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

来自施家屯社区的女工施春粉感慨道:“我们之前在外打工,照顾不到老人小孩。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工作,一个月能挣三千五六,还能照顾家庭,我觉得挺好!”

数据见证成效,“三赢”之路越走越宽

实实在在的数据勾勒出花山街道产业促就业的生动图景:今年以来,街道就业人员达14600人,其中省内就业12613人;通过家门口就业直接带动400余名群众增收。这条“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的“三赢”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花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突出组织化、规模化,创新“一核双链三破四助力”稳就业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构建共同富裕的就业圈,让“产业与就业同频共振”的和谐乐章在花山田野奏得更响。

眼下,黑莓正甜,花卉正艳。花山街道用实践证明,当优势产业深深扎根于乡野沃土,群众的“幸福饭碗”就能端得更稳,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因此更加绚烂多彩。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