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昆明|童年游戏
开屏新闻 2025-09-29 11:27:36

开篇语

街巷烟火从蒙尘的底片中苏醒,在数字光影里焕发新生。这些凝固着昆明城市共同记忆的影像,是岁月沉默的见证者。

依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历史影像资料库,即日起,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与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联合推出“时光昆明”栏目,每周出版一期。

本栏目邀你一起在光影里,寻找老昆明故事,遇见旧时光里的自己,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买把刀,钻进城来挨一刀!”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昆明小学校园里孩子们最常玩的游戏——搭城门。

昆明小学生在玩搭城门游戏 杨长福摄于1977年

搭城门规则简单,场面热闹。当城门的老师两两相对,双手紧握举过头顶,孩子们排成一队,小火车似的钻过城门。随着童谣声落,老师一边大喊“关城门啰”,一边用双臂关闭城门。好几个孩子没钻过去城门,倒也不恼,反而咯咯地笑。

在那个玩具稀少的年代,昆明的孩子们有自己的玩场,滚铁环就是街头最惹眼的“速度赛”。把铁钩往铁环里一钩,推着往前冲,遇到不平整的石板路,引得周围人齐声喊“稳住”。有人专挑障碍多的窄巷比灵活,铁钩与铁环碰撞的叮叮声与脚步声相互交织;有人在开阔的院坝里比耐力,滚着铁环绕圈,额角上汗冒不停,直到对手的铁环倒地,叉着腰得意地站在原地笑。

重温小时候玩的滚铁环游戏 开屏新闻记者 王宇衡 摄

抽陀螺,是力道的对决。选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圆锥形,打磨光滑,在顶端嵌颗小钢珠,挑选一根结实的麻绳作为抽绳。比赛前,先让陀螺在地上转起来,再用麻绳用力抽打,陀螺立刻转得更稳。有时抽得狠,麻绳甩出去带着风,陀螺会转出虚影。若是两个陀螺撞到一起,咔嗒一声响,转得慢的那个倒下,输的人不甘心,嚷着“再来一局”。至于赌注嘛,就是输了要被弹脑包。

相较于铁环和陀螺,玻璃弹珠和洋画是男孩们随手就能从书包里掏出来的宝贝。打弹珠是“精准较量”,地上画个圈,把五颜六色的玻璃弹珠摆进去,谁的弹珠被打出去就输,输者将失去对弹珠的所有权。偶尔有人输光了,会执着地拉着同伴说:“明天我带新玻璃弹珠来,咱俩再比!”拍洋画则更像个技术活,手掌拍击桌面的气浪掀翻卡片,水浒传、三国演义图案的洋画在阳光下翻飞,输家抹把汗再战时,早把胜负抛到了脑后。

它们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快乐 玩具博物馆馆长 王志鹏 供图

游戏中,男孩喜欢竞技,女孩则喜欢相互协作。“花绷绷”是她们的指尖魔术,一人撑着棉线,另一人伸手钩、拉、挑,棉线在指尖穿梭,转眼就能变换出“电线杆”“纸飞机”“降落伞”“撑杆跳”“小猫过河”等花样。女孩们凑在一起,你教我一招,我传你一式,要是有人不小心把线弄乱弄散了,大家就笑着重新开始。

玩老鹰抓小鸡游戏 刘建明 摄

“老鹰捉小鸡”也是校园里一道鲜活的风景线。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同班的女孩们便邀约着聚集到操场上,组成游戏队伍。有人扮“鸡妈妈”,张开胳膊守护身后的“小鸡”;有人扮“老鹰”,弓着背模仿雄鹰扑击的模样,引得“鸡群”一阵尖叫。

享受跳绳的乐趣 刘建明 摄

充满童年回忆的游戏远不止这些,还有“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等。如今,在昆明的小学校园里,这些经典游戏正悄然回归。学生们在课间纷纷参与其中,感受到了传统游戏带来的乐趣和魅力。传统游戏,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策划 邱滨 马艳琳

开屏新闻记者 周柯妤 王宇衡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