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根治网购“展A发B”,须监管常居“C位”
开屏新闻 2025-09-30 10:20:16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电商领域“宣传展示的是A品牌商品,消费者收到实物却是B品牌商品”的问题频出,不仅让消费者屡屡陷入“所见非所得”的陷阱,也给出现在宣传中的品牌带来“无妄之灾”。受访专家指出,治理直播带货“货不对板”乱象,并非单一主体就能完成。(9月29日《法治日报》08版)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在便捷与繁荣背后,网购“展A发B”乱象也悄然滋生。所谓“展A发B”,即商家在商品页面展示优质样品(A),却在实际发货时以次充好发差货(B),这种“图文不符”的欺诈行为,正成为网购生态中的顽疾。此类现象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侵蚀着平台公信力与市场公平。对此,唯有让监管始终居于“C位”(核心位置),才能真正构建清朗、诚信的网络消费环境。

“展A发B”看似是个体商家的诚信缺失,实则暴露了平台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短板。在流量为王的电商逻辑下,部分商家为获取高点击率和好评,不惜通过精修图片、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手段包装商品。消费者下单后,收到的却是材质低劣、做工粗糙的“缩水版”产品。这种“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巨大反差,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引发信任危机。当消费者对平台失去信心,整个电商生态也将面临信任坍塌的风险。

为何“展A发B”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违法成本低、监管滞后、取证困难。许多商家注册多个账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即便被投诉,平台处罚也多限于下架或警告,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同时,跨区域经营、电子证据易篡改等特点,加大了执法难度。部分平台出于商业利益考量,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纵容了乱象蔓延。

要根治这一顽疾,必须让监管真正站上“C位”,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从末端惩治延伸到全链条治理。首先,强化平台主体责任,筑牢第一道防线。电商平台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规则制定者与秩序维护者。应建立更严格的商品审核机制,对图文一致性进行技术比对,引入AI图像识别与大数据分析,自动预警“过度美化”或“虚假展示”行为。同时,落实“谁销售谁负责”原则,对屡次违规商家实施“黑名单”制度,限制其重新入驻。

再者,提升监管科技化与协同化水平。市场监管部门应与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违法线索实时推送、快速响应。利用区块链技术固化商品上架、交易、物流等全流程信息,确保证据链完整可溯。对“展A发B”行为,依法从严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形成“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震慑效应。还有,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激活社会监督力量。简化投诉流程,推广“一键维权”功能,缩短处理周期。鼓励消费者上传真实评价与实物对比图,形成“用脚投票”的市场约束。

此外,支持消费者协会提起公益诉讼,为群体性侵权事件提供法律救济。特别是,推动行业自律与诚信体系建设。引导电商协会制定“图文真实承诺”等行业规范,推广“诚信商家”认证标识。将商家信用与流量推荐、金融服务等挂钩,让守信者得实惠、失信者寸步难行。

网购不应是“盲购”,消费更不应是“赌运”。当“展A发B”成为常态,受损的不只是个体消费者,更是整个社会的商业文明。唯有让监管常居“C位”,以制度之力压实平台责任、规范商家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才能让网络购物回归“所见即所得”的本真,让每一次点击都充满信任与安心。这不仅是对市场的守护,更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支撑。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期待一个更透明、更公平、更有温度的网购未来。


作者 汪昌莲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