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安龙堡乡:“五路并进”开新局,多元支撑促增收
开屏新闻 2025-10-02 18:13:16

金秋时节,走进楚雄州双柏县安龙堡乡法念村、说全村、六纳村的西红柿收购点,只见鲜红饱满的果实堆叠如山,工人巧手分拣、装箱有序,一辆辆货车整装待发。种植户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现摘现卖、现称现结,便捷的销售通道让“田间鲜”直达“市场端”。“我家15亩番茄,摘完就送到村收购点,现在已经卖了3800公斤,收入1万多元,价格好、销路稳,日子更有奔头!”六纳村村民李开国笑着说道。

西红柿产业仅仅只是安龙堡乡促农增收的一抹亮色。近年来,安龙堡乡紧扣“促农增收”这一核心,以“五路并进”为抓手,推动增收方式从“单点依赖”向“多元支撑”跨越,乡村振兴的“富民桥”越筑越牢、越走越宽。

产业赋能,“多条腿”拓宽富民渠道

围绕“四大重点产业”布局,安龙堡乡持续拓展群众增收路径,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带,串联分散产业点。冬春蔬菜如西红柿、西葫芦、小米椒、荷兰豆等错季上市,林下养殖梅花鹿、朗德鹅生机勃勃,白扁豆、金银花、丹参等中药材种植规模突破3.5万亩,生态家禽超2.8万羽。通过科学种植、品牌赋能、市场联动、抱团发展,构建起“一村一品、多业并举”的产业矩阵,让农业增效有“路”可循,农民增收有“方”可依。

就业铺路,“家门口”端稳幸福饭碗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零工驿站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智慧劳务平台精准匹配岗位,技能培训常态化开展,形成“车间进村、岗位到户、产业富民”新格局。彝绣工坊、青贮加工、蔬菜收购等载体百花齐放,让群众“求职有门、就业有路、困难有帮”。

一位在青贮饲料加工车间工作的村民感叹:“如今不出远门就能学技术、挣工资,照顾老小两不误,乡亲们一起干活,心更近了、情更浓了!”截至目前,全乡已培育10名群众成为车间管理者,带动管理增收30万元,提供季节性岗位300余个、长期岗位77个,群众务工收入突破270万元。

改革推动,激活乡村潜力

盘活闲置农房、土地、林地、厂房等“沉睡资源”,创新构建“企业+农户+村集体”光伏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既是“土地出租者”还是“产业参与者”,户均土地租金收益超10万元,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入”。

零散土地整合提质,合作社与企业联动发展种植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柏家河村集体领办饲料公司,以“肉牛+青贮”为方向,整合资金120万元,带动2000户种植青贮玉米,增收1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5万元。截至目前,全乡流转土地林地9000余亩,盘活闲置资产5处,带动就业200余人,经济效益达300余万元。

文化搭台,“古韵新唱”点燃乡村热度

以“非遗+”为引擎,推动民族文化“活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高质量举办花鼓文化节、大彝乐节、石碑山旅游文化节等民俗活动,线上线下联动,从“吃喝逛”升级为“游购娱”,打造具有彝乡风味的消费场景。2025年,全乡举办传统活动3场,送戏下乡、四季村晚8场,全网曝光量达10万次,吸引游客3万余人,真正实现“文化出彩、旅游出圈”。

降本增效,“精打细算”厚植发展根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田块平整、灌排配套、土壤改良“三大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免费发放优质种子,农技人员“一对一”蹲点指导,开展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培训,降低种养成本15万余元。统筹用工需求,实现“找活”与“招工”精准对接,促进群众就近就业、灵活创收,有效节约时间与交通成本。

安龙堡乡正以“五路并进”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走出了一条具有彝乡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通讯员 段键坤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何晓宇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