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视频由隆阳融媒提供
9月16日,一场特殊的放映活动在保山市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当天,上百名来自隆阳区的视障人士开心地走进中心,共同“聆听”一部电影。通过声音的引导与情感的传递,他们从“看不见”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第一次真正叩开了通往影视艺术世界的大门。而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前身,就是位于保山市城中心的保岫广场。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山城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经过72年的光影流转,保岫广场如今已蜕变成集影剧院(电影院)、影视博物馆、运动场和文化馆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它如同一座活着的博物馆,记录着当地从一纸珍贵票根到无障碍公益电影的时光流转,也见证着一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变迁与传承。
红漆大门里的文化记忆
暮色漫过保山城的街巷,晚风拂过保岫广场的老树,叶影婆娑间,总能听见老人絮絮念叨:“当年在这影剧院看场电影,比过年还热闹。”如今,广场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招牌格外醒目,但那些与胶片、银幕、票根相关的往事,仍像老放映机里旋转的胶片,在保山人的心底循环播放,从未褪色。
保岫广场的电影记忆,始于1953年。这一年,保山在原城隍庙旧址上建起了青砖黛瓦的“保山影剧院”——红漆大门挂着木质招牌,门前两级石阶磨得发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保山第一座专门的电影放映场所。
在此之前,保山人的“电影”是流动的:村口晒谷场拉起白布,发电机“嗡嗡”作响,全村人搬着板凳挤成一团,银幕上的光影跳动,连虫鸣都成了天然配乐。而影剧院的出现,让“看电影”从“偶尔的稀罕事”变成了“能定期奔赴的约定”。很多老人回忆说,第一次走进影剧院时,踩着木质地板“咯吱”响,抬头看见头顶的吊扇,再望向前方挂着的雪白银幕,“心里像揣了只兔子,连呼吸都轻了。”
一票难求的激情岁月
在当地很多上了年纪人的记忆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保岫广场影剧院的红漆大门是保山城最热闹的“打卡点”。每到放映日,售票窗口前的队伍能从大门蜿蜒到广场另一侧的小吃摊;一角五分钱的电影票,比粮票还金贵。
“为了抢《地道战》的票,我天不亮就揣着馒头去排队。”家住上巷街附近的张爷爷至今仍记得,有一次轮到自己时票已售罄,他蹲在墙角懊恼半天,最后跟着散场人群捡了半截票根,像藏宝贝似的夹在课本里。“那票根边缘都磨毛了,我还翻来覆去看,想象着银幕上的画面。”
进影院的仪式感,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检票员戴着红袖章,接过票根“咔嚓”撕成两半,一半还给观众,一半塞进铁盒;观众攥着皱巴巴的票根,踮脚在昏暗过道里找座位,木质座椅吱呀作响,空气中混着爆米花的甜香、雪花膏的清香,还有孩子们偷偷带进来的炒瓜子味。等到灯光骤暗,放映机“咔嗒咔嗒”运转,一束白光从后排射出,银幕上跳出影像的瞬间,整个影剧院仿佛被装进了另一个世界。
银幕里的故事,是一代人的精神启蒙。《英雄儿女》里王成喊出“向我开炮”时,全场攥紧拳头,有人悄悄抹泪;《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挣脱枷锁,掌声差点掀翻屋顶;就连《小兵张嘎》里嘎子偷西瓜的片段,都能让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散场后,广场上依旧热闹:年轻人模仿台词边走边聊,孩子们举着用硬纸板制作的“手枪”互相追逐,老人们坐在石墩上回味剧情,直到月光铺满广场才缓缓离去。
票根里的流金岁月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保岫广场的电影迎来“黄金时代”。此时的影剧院翻修一新:青砖外墙贴上米黄色瓷砖,木质座椅换成舒适的折叠椅,35毫米老式放映机升级成更先进的机型。与此同时,更多的新电影开始走进当地人的视野。
《庐山恋》里张瑜和郭凯敏的青涩爱情,让年轻人羞涩又向往;《少林寺》连续放映一个月,场场爆满,孩子们看完就跑到广场互相切磋,梦想当“武林高手”;《焦裕禄》《孔繁森》放映时,无数人在银幕前红了眼眶,散场时眼里还含着泪光。
那时的保岫广场,除了是人们茶余饭后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还是保山的“社交中心”:情侣约会必选看电影。男生攥着两张票,女生挽着他的胳膊,从老树下慢慢走过,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朋友聚会先看电影,再去广场旁的小吃店点碗保山饵丝,边吃边聊剧情;单位组织活动也爱包场,一张印着“保山影剧院”的团体票,成了一代人的职场记忆。
电影票根也悄悄变了样:从单色油印纸片,变成印着电影海报的彩色票根,上面标着放映时间、座位号,还有“凭票入场,过期作废”的字样。许多人养成了收藏习惯,把票根夹在笔记本里、贴在墙上——那些带着折痕、沾着油墨香的票根,记着看电影的日期,也藏着和家人、朋友的温馨瞬间。
光影涅槃焕发新生
进入21世纪,电视、电脑、智能手机普及,新型豪华影院陆续开业——真皮沙发、巨幕银幕、杜比音效,让保岫广场影剧院的老式设备渐渐“落伍”。先是放映场次减少,再是年轻人转向新影院,最后,那台陪伴当地人数十年的长江牌放映机,终于停止了转动。
2013年4月,保山影剧院正式停止商业放映。消息传来,许多老保山人特意赶来,隔着紧锁的红漆大门往里望:售票窗口空无一人,广场上没了排队的长龙,只有风吹过空荡荡的座椅,发出轻微的声响。有人带着孩子来,指着外墙说:“爸爸小时候就在这看电影,那时候你爷爷总牵着我的手来排队。”
但保岫广场没有让电影记忆消散。2018年,隆阳区委、区政府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影剧院,两年后,它以“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身份重新亮相——既保留了放映功能,还增设了能容纳400人的文明大讲堂,可看电影、听讲座、做培训,更在原有风貌基础上,建起了“老电影博物馆”。
博物馆不大,却装满了保山人的情怀:玻璃展柜里,不同年代的票根串联起几十年时光;墙角的老式放映机,金属外壳布满岁月痕迹,仿佛还能听见“咔嗒”声;墙上泛黄的《地道战》《庐山恋》海报,瞬间把人拉回光影流转的年代。重要节日时,广场还会举办露天电影展播——2021年建党百年,《建党伟业》吸引老人带孙辈来看,一边看一边讲历史;2024年国庆前夕,《我和我的祖国》放映时,广场坐满了人,孩子们坐在大人肩膀上,专注的神情和几十年前别无二致。
让光影温暖触手可及
72年悄然而过,如今的新时代实践中心,延续着广场服务市民、传播文化的内核。文明大讲堂、各类培训活动让这里依旧人气十足。而最动人的传承,莫过于电影以新的形式回归。近日举行的“光明影院”无障碍公益电影隆阳首映活动,正是这种传承的生动体现。通过添加讲述旁白和对白,让视障朋友也能“听得见”电影,这扇重新打开的艺术之门,其带来的喜悦与震撼,与几十年前人们第一次走进影剧院时的心情何其相似。
影剧院外的广场上,热闹依旧。跳广场舞的阿姨随着音乐舞动,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老树下聊天,偶尔说起当年看电影的往事。老电影博物馆的门常开着,有人来寻童年记忆,有人来了解保山电影史,那些老设备、旧票根,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晚风再次吹过广场,老树叶子沙沙作响,像在诉说那些与电影有关的日子。银幕上的光影或许远去,但藏在票根里的约定、银幕前的感动、散场后的欢笑,早已刻进保山的城市记忆。就像老人们常说的:“影剧院的电影停了,但心里的电影,永远都在放。”
保岫广场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告别与新生、变与不变的编年史。影剧院的电影会落幕,但广场上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不散场。从追逐银幕上的英雄梦想,到参与身边的文明实践,从珍藏一张纸质票根,到享受无障碍的视听服务,保岫广场始终是保山人心灵的栖息地,见证并参与着这座城市文化脉搏的每一次有力跳动。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孟庆兰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何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