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金秋九月,气温多变,却丝毫不影响祥云县2025年东西部协作携手兴乡村——(蚕桑、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班的进程。
课堂教学、名师授课、田间体验……自9月22日开班以来,为期5天的培训班,通过“理论+视频”“课堂+田间”“请进来+走出去”等教学方式,为来自祥云县10个乡镇50名学员插上了科技助力产业振兴的翅膀。
东西协作,打造科教融合“新高地”
作为中国“蚕桑之乡”和云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县之一,祥云县历来注重人才培养,但因各种因素影响,蚕桑、中药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成了产业振兴的最大瓶颈。祥云县依托2025年东西部协作携手兴乡村项目,不断整合资金,打造人才培养“加油站”。
“这一举措是全面落实东西协作工作方案的具体实践。”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王加辉介绍:“这次培训旨在提高全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蚕桑、中药材种养殖大户的科技能力,增强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人才是农业产业发展最富价值、最具潜力、最可持续的战略资源。”祥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联仙在开班时强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核心资源。一旦有了人才,就会产生“雪球效应”,推动资金、项目、技术向上向好。
“我们要把有限的培训资源用在刀刃上。”董联仙表示,培训班要严格参照沪滇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每分钱都产生最大效益。
名师领航,插上产业振兴“金翅膀”
本次培训班聘请云南农业大学彭云、赵昶灵、徐升胜、张泽、龚元圣、顾怀珊、李仕江7名专家教师,通过名师授课、专家指导,为蚕桑、中药材产业振兴插上了“金翅膀”。
培训内容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涵盖桑树栽培和管理新技术、养蚕新技术、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等核心课程。针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重点培训了续断、重楼等常见品种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
“无云药,难成方。”云南高原有机农业研究院院长、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彭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了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出台的中药材相关政策,揭示了云南中药材资源在全国中医药领域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提振了广大中药材种植户的信心。
“影响药作植物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种、生长年限、部位、环境以及栽培和采收技术。”云南高原有机农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云南大学教授赵昶灵,以及顾怀珊、李仕江三位老师,详细讲解了中药材的栽培管理、加工应用等核心技术,为学员们打开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神秘之门。
传统的蚕桑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蚕桑生产技术传统而滞后,劳动效率和劳动报酬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日显缺乏,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为解开蚕桑产业发展的“致富密码”,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龚元圣表示:“未来的蚕桑产业,要向生物、医药、轻工、高分子、智能化、工厂化等更宽广更深远的领域拓展。”
“以前只知道栽桑、养蚕,没想到蚕桑还有这么多用途。”今年24岁的陈建权,来自祥城镇存德村白龙潭村民小组,祖孙三代从2002年开始栽桑养蚕,现已发展桑园25亩,年售茧收入达13万元左右。陈建权表示,这次培训让人脑洞大开,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是打开蚕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现场观摩,联通智慧农业“快车道”
为了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训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和产供销一体化加工厂,用“移动课堂+现场观摩+互动答疑”的方式,带领学员们走进智慧农业“快车道”。
9月25日,学员们奔赴鹤庆县观摩学习。在金墩乡邑头村,郁郁葱葱的桑田瞬间变成“移动课堂”,鹤庆县蚕桑果药站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情况,以及邑头村高标准桑园的建设情况。并带领学员们深入到养蚕户家中,观摩学习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等技术。
走出蚕室,学员们又来到鹤庆县草海镇马厂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明媚的阳光下,开着紫花的附子十分引人注目。在蓝天与紫花接壤的黄土地上,通过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现场观摩、工厂体验等,给每个学员都送上了收获满满的“技术大礼包”。
9月26日,学员们来到全国“一村一品”蚕桑专业示范村松梅村新建的养殖小区。
“松梅村现有桑园4958亩,有栽桑户541户,养蚕户364户14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2%,户均有桑园14.2亩,养蚕户人均养桑面积3.56亩。”松梅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自怀宇介绍,松梅村每年养蚕21300多张、年产茧910多吨、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全村共建有养蚕大棚103个,以“土地租金+大棚租金+光伏发电”的方式,每年可增加村组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
据悉,此次培训班由祥云县农业农村局主办、祥云县茶桑工作站承办,共培养50名学员,其中有20名基层农技骨干,30名蚕桑、中药材种养殖能手。下一步将建立学员跟踪服务机制,组织专家定期回访,确保技术落地见效,并将“田秀才”们纳入县级技术专家库,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蚕桑、中药材产业振兴发展。
开屏新闻记者 王利绚 通讯员 杨丽芳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何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