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新能源卡车的车轮碾过晨光,在柏油路上留下低碳的轨迹,每一趟往返都是对生态的承诺;电子数据如无形的丝线,织就一张覆盖库区的绿网,曾经纷飞的纸质单据化作云端的清晰记录;“环保哨站”打通绿色生态链循环,在智能分选中告别隐患……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的物流之路上,一条深植于产业沃土的“生态脉络”已清晰贯通。它连着运输的起点,系着仓储的节点,牵着处置的终点,更在每一次绿色实践的迭代中,让物流的每一次跳动都与可持续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晨光熹微,两辆白色新能源车在柏油路上穿行,这是物流中心运输配送科胡蓉眼中“最活跃的绿色探路者”。它们奔驰在长达28公里的运输线上,承担着厂区来来往往的运输任务。

(新能源车原料运输装卸货)
翻看着运输车次的记录报表,胡蓉语气里满是欣慰:“成品短途运输的新能源车占比已达94%,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份成功经验,驱动着物流中心将绿色节能之路延展到原辅料运输领域。
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原辅料运输不同于成品运输,货物包装规格特殊,有的还需要专门对货车进行开槽改造设计,这让原辅料运输线新能源车替换遇到不小阻力。”胡蓉说,但他们逐绿而行的决心坚定不移,“能用新能源车的,我们一定优先用”。
胡蓉的报表上清晰记录着:上半年,这两辆新能源车完成了1144趟清洁运输、承载了1.22万吨货物。每一趟行程,都是对节能减排的切实贡献。
推动变革,光有决心不够,还需务实的策略。“在承运商招标时,为新能源车设置了1个加分项。”李云团介绍,这既是释放运输“绿色优先”的信号,也是一种切实的鼓励。
在物流中心灵秀成品库区,另一场无声的绿色革命悄然开启。满载货物的货车缓缓驶近道闸,车牌识别系统瞬间亮起绿灯,无形的电子数据流就此取代了过去层层传递的纸质放行单。
物流中心信息设备科的汪云峰指着终端屏幕介绍这场关键变革:“从车辆预约到装货完成,我们全程实现了‘无纸化’运行。”
新系统的运转,如同一场精妙的交响:计划下达、信息同步、自动识别、抬杆放行。“以前让一辆运输车进入库区,至少要打两个电话:通知车队来拉货,通知门卫放行;取货之后也不是只开一张单子就行,驾驶员一份、门卫一份、归档一份,多部门协调工作时打的电话就更多了。”
汪云峰算了一笔“生态账”:元旦、春节期间运输高峰时,日均20余次车辆往来,单日就能节省近百张纸。
反应容器内,磷化氢药剂与二氧化碳碰撞交融,沿着输气管奔涌入库。在物流中心灵秀库区,这项混合气体熏蒸技术,正悄然优化原有虫害防治的模式。
“过去用磷化铝,遇潮放热可能爆燃,残渣处理还会释放少量有毒气体;现在药剂全在发生器里反应,有效避开库内潮湿引发的爆燃风险。”物流中心原料仓储科的刘伟说。
今年4月,灵秀库区16间仓库率先启用了磷化氢与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熏蒸技术。依靠充分反应,残渣的毒性趋近于零;整仓磷化氢气体浓度上升见效快、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促使害虫增加呼吸,整体杀虫时间周期变短,紧急供料再无后顾之忧。
绿色理念沿着供应链一路延伸,废旧物资管理的绿色答卷不仅在于循环利用,更在于安全贮存与规范管理。
在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烟机零配件仓储区,货架上清晰张贴着“专用配件、以旧换新”的纸质标识,这就是烟机专用零配件的专属货位。
仓储管理科副科长曲锦浩拿起一个旧件介绍道:“过去,识别烟用废件比较困难;现在,无论是实物货位还是系统货位,都带有烟用专用零配件的专属标识,一目了然。”
2021年,云南中烟颁布管控新规,要求83类专用零配件需严格回收毁形,杜绝流失。此前,因识别困难,旧件有可能被误当作普通废金属处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存在合规风险。
破解难题的关键,就是曲锦浩所介绍的“双标识”协同管理机制。仓储管理科根据管控清单,对清单内现有库存烟用零配件及新增烟用零配件进行“专属定位”。线上在MES/ERP系统货位号添加“ZM”后缀,线下张贴纸质提示标签,确保各项烟用配件及时纳入管控。
“从入库到领用,再到回收、毁形,全程溯源,杜绝烟用零配件意外流失。”曲锦浩说。
当可追溯的闭环在生产线末端成型,这条绿色之路的考验,又落在了危险废弃物的治理上。
在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4个移动式危废贮存间,正为曾经的环保痛点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移动式危废贮存间)
昭通卷烟厂废旧物资处置监管员孔根拉开一个危废贮存间的安全门,仓内的排风扇簌簌地运转着。4组柜体分区存放7类危废物品,醒目标识、防爆设计、智能监控一应俱全。液体废弃物(如废机油)与固体废弃物(如废电池、废灯管)分类收集、储存、处理,规范有序。除了基础的贮存功能,设备还集成了防火、防爆、防泄漏、实时监控等九大核心功能,安全系数大幅提升。哪怕发生泄漏,泄漏液也会流进不锈钢槽里,能有效避免污染环境。
孔根表示,这些“环保哨站”不仅为物流链条的危废管理筑起了坚实屏障,也让绿色理念落实到了“最后一公里”。
策划 曹婕
开屏新闻记者 龚楚童 文 受访者供图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陶彦然
责任校对 刘连红
主编 曹婕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