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高速公路隧道是连接城乡的“交通动脉”,也是考验责任与勇气的“特殊战场”。昆明东管理处玉溪分处小甸中隧管站副站长李刚,用17年的脚步丈量每一寸路面,把军营淬炼的“铁血魂”揉进日常巡检的细节里,将党员坚守的“初心红”刻在抢险救援的泥水中。他先后获评“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如同隧道里永不熄灭的应急灯,默默守护着万千司乘的平安路。
“军装脱得下,军魂丢不下。”这是李刚常挂在嘴边的话,藏着他对过往的珍视,更藏着他对当下的坚守。在部队服役时,他凭借过硬的素质、严谨的作风多次获评“优秀士兵”,那些在训练场摸爬滚打、在任务中冲锋在前的日子,不仅刻下了“忠诚”二字,更让“责任高于一切”的信念成了他的人生底色。
2008年,李刚脱下军装换上反光背心,一头扎进隧道管理工作,把军营里的“较真劲”带到了隧道管理岗位。面对隧道里密密麻麻的消防栓、应急灯、监控设备,他没走“捷径”,拿着设备图纸蹲守隧道,对照实物标注参数,将每台消防栓的水压范围、每盏应急灯的续航时长都记在笔记本上。路面排查时,他弯腰俯身,哪怕是毫米级的裂缝、松动的螺丝,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技能是保命的本事,更是保畅通的底气”,他常把这句话教给同事,更用行动带动团队成长。在他的带领下,小甸中隧管站常年保持“四星级站点”荣誉。
“我是党员,关键时刻哪能退缩?”每当险情来临,李刚的这句话总让人安心。他的担当,从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泥水里的身影、暴雨中的坚守。
此前一辆小型客车深陷泥沙里,李刚见状毫不退缩,直接趴进30多厘米厚的泥沙里清理障碍物,锋利的石块划伤手掌,泥水浸透衣物,他却顾不上,只顾着加快动作,10多分钟后,障碍物被清理干净,被困车辆缓缓驶出,而李刚浑身裹满泥沙,活像个“泥人”。因为没有干净的衣服换洗,他仅在路边用冷水简单冲洗,便再次穿上反光背心站到车流中指挥交通,直到道路恢复双向通行,才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离开。
这样的“拼命”,在李刚的工作里不是偶然。2021年8月1日,本是他请假照顾未满周岁女儿的日子,可当他得知辖区路段因强降雨引发堰塞湖、交通中断的消息时,他当即取消休假,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彼时的他还发着高烧,全身都不舒服,随便吃了点退烧药后,便顶着暴雨奔向现场,配合消防疏通积水、为抢险人员运送物资、当“临时通讯员”汇报进度,连续3天“连轴转”。直到积水消退、道路畅通,他才在皮卡车上累得沉沉睡去。有人劝他“别这么拼”,他笑着摇头,“党员的身份,就是要在老百姓需要时,当个‘挡箭牌’。”
隧道管理,少的是惊天动地的瞬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李刚眼里,隧道里没有“小事”,一颗松动的螺丝、一段磨损的路面、一名需要帮助的司乘,都是他必须放在心上的“大事”。
日常巡检时,他被同事们称为“隧道活地图”,哪段路面容易积水、哪盏应急灯会偶尔闪烁、哪处消防栓需要定期检查,他都记得一清二楚。遇到车辆没油抛锚,他主动联系加油站送油,看到司机因爆胎手足无措,他从工具车里拿出备胎帮忙更换,发现隧道里有逆行的流浪人员,他也会耐心引导。最惊险的一次,一名流浪人员突然冲向车流,眼看一辆大货车鸣笛驶来,李刚几乎是本能地扑上去,死死将人护在身下,后背紧贴着冰冷的路面。货车在前方20米处紧急停下,司机下车后心有余悸,“多亏你穿的反光背心亮,不然真要出大事!”
为了让守护更有力,李刚还成了隧道管理的“多面手”。针对桥下堆积物易引发火灾、行人上高速等问题,他主动带队排查风险路段,集中清理桥梁垃圾,走村入户给村民讲解高速安全知识。化念坡路段事故多发,交警在小甸中设点管制,不管是凌晨的暴雨夜,还是正午的烈日下,他总第一个扛起反光锥桶,带着队员值守。2023年至今,他已带领团队协助处理128起交通管制及事故,用“合力”织密了平安防线。
17年光阴,李刚从军营里的“优秀士兵”,变成了隧道里的“守灯人”;从技能大赛的“冠军队长”,变成了抢险一线的“泥人先锋”。他的脚步,印在隧道的每一段路面上;他的身影,留在司乘的每一份安心里。隧道深处,应急灯常亮,李刚就像那盏灯,用军人的本色、党员的初心,把自己的光和热,洒在他所守护的那段平安路上。
开屏新闻记者 王磊
通讯员 陈天青 摄影报道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陶彦然
责任校对 刘连红
主编 曹婕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