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10月12日清晨,阳光洒满“世界喀斯特精华”——昆明市石林县,万名跑者会聚此地迎着朝霞整装待发。8时30分,随着发令枪响,2025富滇银行·昆明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穿越奇石峰丛,奔跑在亿万年形成的地质奇观间,用脚步丈量云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这一次,春城晚报12组小记者家庭不仅是观众和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小记者与父母一同站上亲子跑的赛道,用脚步丈量城市,用童心感受体育精神。本期小记者园地,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睛和笔触,重温那个充满汗水与欢笑的早晨。

珍贵的共同记忆
关上实验学校五(7)班
小记者 倪晨皓
指导教师 杨继琼
10月12日,在春城晚报小记者团的统一报名下,我们全家一起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马拉松——亲子跑。站在起跑线上,看着身边密密麻麻的人群,我的心怦怦直跳,既紧张又期待。
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人群像潮水一样涌了出去。一开始,我劲头十足跑得飞快,耳边的风呼呼作响,还能听见周围观赛群众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可是没过多久,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
“加油,别放弃!我们一起坚持!”爸爸察觉到我的疲惫,放慢脚步陪在我身边。妈妈也在一旁鼓励我:“坚持就是胜利!”特别是弟弟,他跑得比我还快,看着爸爸妈妈温柔的眼神和弟弟在前面飞奔的身影,我又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坚持,不知不觉就离终点越来越近了。
当看到那蓝色终点标牌时,我瞬间充满了力量,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过去!“我们做到了!”我兴奋地大喊起来,爸爸妈妈和弟弟也笑着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虽然浑身是汗,腿也很酸,但我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不仅是一场跑步,更是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次非常珍贵的共同记忆。

昆明马拉松比赛记事
北清实验学校一(1)班
小记者 奂渝喆
今天,我怀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来到石林彝族自治县,参加马拉松亲子跑。来到比赛场地附近,我惊奇地发现许多参赛选手在机动车道上行走,便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咱们可以走到机动车道上?不会发生危险吗?”刚好一位参赛叔叔从我们身边路过,听到我们的对话,他说:“小朋友,你知道马拉松项目的起源吗?马拉松比赛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赛事,就连大汽车都要给咱们让道呢。”于是我带着叔叔提出的问题开始了这场让我充满好奇的比赛。
完赛后,我迫不及待地询问妈妈马拉松比赛的起源。妈妈告诉我:“马拉松比赛起源于公元前490年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当时,雅典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败波斯军队。为了让雅典人民尽快得知胜利的消息,士兵斐迪庇第斯从马拉松镇一路狂奔至雅典,因体力耗尽倒地牺牲。为了纪念他这一英勇壮举,在1896年的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项目。”
回想起我冲过终点线时的情景,我仿佛也是那位带来胜利消息的英雄。拿到完赛奖牌时,我感到之前的坚持、忍耐,流过的汗水和疲劳都是值得的。这使我明白,做事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我们坚持,最终会成功的。
我的第一次昆马
盘龙小学龙跃校区四(6)班
小记者 黄佑轩
指导教师 蒋瑞
周末天还蒙蒙亮,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石林参加昆明半程马拉松啦!坐在车上,看着窗外一闪一闪的路灯,我心里像装了一只兔子。
起跑线前人山人海,彩色的运动服像彩虹糖撒了一地。我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心想:这么多人,要是我拿个冠军该多酷啊!
“砰!”发令枪响了!妈妈在我耳边说:“终点见哦!”我就像上了发条的小机器人,迈开腿向前冲。跑着跑着,我的腿变得像两根小面条,实在软得想瘫坐下来。可当我看到“终点线”三个大字,立刻变身成小火箭,“嗖——”地冲过去。
挂上奖牌,我当起了小哨兵,踮着脚在终点张望。不一会儿,妈妈笑着跑来了。可爸爸呢?我们等了差不多吃完一根冰棍的工夫,才看到爸爸呼哧呼哧地跑来。他满头大汗,脸红扑扑的,像个大番茄。
最有趣的是,奔跑途中我看到好多“小不点选手”,有的躺在婴儿车里当“小司令”,有的趴在爸爸背上像小考拉,还有个小朋友骑在爸爸脖子上,变成了“全场最高”的选手。
回家的路上,阳光把我胸前的奖牌照得金灿灿的。

>记者手记
终点线前的几百米
本报记者:褚豫辉
10月12日的昆明半程马拉松赛道上,秋阳正好、欢呼声如潮。作为小记者团的带队老师,我本应是记录者,却意外成了一幕无声故事的见证人。
亲子跑赛事接近尾声,终点线处的欢呼声已清晰可闻。人群中,我注意到一对母女——女孩膝盖受伤,在距离终点仅几百米处,疼痛让女孩蹲在地上无法起身。
那一刻,我看见女孩的母亲转身蹲下,没有犹豫,没有言语,只有一个简单的动作:她背起了女儿。
接下来的几百米,母亲每一步都踩得格外稳,小腿后侧肌肉落地时轻轻抖动着。女孩趴在母亲背上,双臂环着她的脖子,脸贴在她的肩窝,不时抬眼望一下终点。这模样,倒让我想起自家孩子累了靠在我身上时,安静又满含依赖的样子。
他们就这样穿越喧嚣,以别样的姿态抵达终点。当母亲背着孩子跨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欢呼声骤然放大,而我的眼眶突然发热。这短短的几百米,让我对“坚持”与“陪伴”有了新的理解:真正的胜利未必是奔跑的速度,而是无论风雨都坚定向前的决心。无论是背着孩子的母亲,还是陪着小记者的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把“护着走下去”这件事,做得认真又坚定。
与他们一起跑的两公里
本报记者:李戎
作为带队老师,我也跟着小记者们一起开跑,赛程同样是两公里。起跑的人太多,孩子们一开始跑不快,但很快学会利用自己娇小的身形在人群中穿梭。那一刻,我像他们的家长一样担心,生怕他们被人群冲散。
平常我没有运动习惯,但出于工作职责,也出于那份不舍得“放手”的本能,我紧紧跟在他们身后,试图拉着他们一起跑。然而跑到中途,我的体力明显跟不上了,孩子们越冲越快,神情里带着认真和兴奋;而我在他们背后,第一次体会到“放手”原来也意味着信任。看着他们奋力奔跑,我深吸一口气,还是跟了上去。那一刻,我不再是带队老师,更像是被他们带着往前跑的“学员”。
有很多东西是我跟他们学的:学篮球的小记者教我热身,学足球的小记者教我拉伸……最后我们都跑过了终点,我看了一眼计时牌:24分钟。我想,这是我能跑出的最好成绩,也是被这群“小老师”带出来的。
在这条赛道上,我看见了他们的勇气与自律,也重新理解了“教育”的另一种形态,这正是春城晚报小记者园地存在的意义——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学习、体验、表达,也让我们这些大人在他们身上重新学会前行。
开屏新闻记者 褚豫辉
责任编辑 李戎
责任校对 张清
终审 刘超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