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寒露过后,昆明各街道、公园的地上、小区道路边经常掉落一种圆圆的果子,不少市民认为这种被称为“白果”的银杏果实营养丰富、具有养生功效,却不知其中隐藏危险。昆明市中医医院药学部药师李夏云提醒:这种银杏果有毒,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中毒,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死亡。未经处理的银杏果含有多种有毒成分,食用不当可能在几小时内引发中毒反应,需引起高度重视,以免误食中毒。
银杏果的多重毒性
银杏果,又名“白果”,虽然《本草纲目》记载其“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具有养生功效,但未经处理的银杏果其实含有多种有毒物质。
银杏果中的有毒成分包括银杏酸、氰化物和类似生物碱的毒物。据检测,未经处理的银杏果含有较多银杏酸,含量达到20毫克/千克,这类物质具有明确的致敏性、细胞毒性和免疫毒性。
银杏果的不同部位含有不同的有毒成分。种皮和果肉中含有致敏成分,若剥壳时汁液沾到手上,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轻则手发红、发痒,重则起水疱、刺痛。黄色的果仁中含有氢氰酸、银杏酸、银杏毒素、致敏蛋白等毒性成分。而胚芽是银杏果中毒性成分含量最高的部位,尤其绿色的胚芽毒性最强。

路边银杏果的额外风险
除了银杏果本身的毒素,马路边的银杏果还存在额外风险。
这些果子往往会受到烟尘、汽车尾气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同时,园林部门为防治银杏树的病虫害,通常会定期喷洒药物,这些化学试剂可能残留在果实的种皮和果肉上,仅凭简单的清洗难以彻底去除。因此李夏云建议市民,不要捡拾路边的银杏果食用,从源头上避免中毒风险。
中毒症状与应急处理
李夏云介绍,接触银杏果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过敏和食用中毒两种情况,需根据中毒类型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若接触银杏果后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可用洗涤剂清洁接触部位的皮肤,之后用炉甘石洗剂涂擦患处。如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和瘙痒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若出现全身起皮疹、呼吸困难、喉咙发紧等严重接触过敏症状,应立刻停止接触银杏果并立即就医,和医生清楚说明“接触银杏果过敏”,以便对症治疗。
食用不当引起的银杏果中毒通常发病较快,可能在食用后3—4小时内出现症状。中毒表现为发热、呕吐、腹痛、腹泻、抽搐、惊厥、皮肤青紫、呼吸困难,也可能出现感觉障碍、下肢瘫痪,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一旦发现食用银杏果后出现中毒症状,可立即采用催吐急救:用手指刺激喉咙催吐,把没消化的果子吐出来,同时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银杏果安全食用指南
李夏云介绍,如果确实想食用银杏果,首先要从正规渠道购买经过炮制的白果。绝对不可生食银杏果,必须按照规范去除有毒部位,再通过加热、蒸、炒等方式降低毒性。
安全食用银杏果有三个关键步骤——
彻底去除毒性部位:去除银杏果的外种皮、中种皮(果壳)和内种皮(衣膜),并抽去胚芽,这些部位含有较高的有毒成分。
充分加热煮熟:通过蒸、煮、炖或炒等方式进行烹饪。例如可以用开水煮沸10分钟,然后进行炒制。高温烹饪可以去除银杏果中绝大部分有毒成分,减少致敏性,保证食用安全。
严格控制食用量:成人每次食用量建议不超过10粒,儿童不要超过5颗,孕妇、婴幼儿应避免食用。
银杏果虽然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必须经过规范处理并严格控制食用量才能安全食用。相比自己捡拾路边银杏果处理,从正规渠道购买经过专业炮制的白果更为安全可靠。
开屏新闻记者 李松梅 摄影报道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曹婕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