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为深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要求,探索思政教育“课堂+场馆”的创新融合路径,近日,昆明市西山区赵映红党建工作室以“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贯通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拓展的专题活动,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情感认同的深度递进。
校内课堂:
以文字为钥,解锁“多元一体”文化密码
本次授课由度假区第二小学教师吕瑜主讲课程《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她以“多元一体”为核心,构建沉浸式文字探究体系。

课堂上,吕瑜通过人民币实物引导学生解码藏文、维吾尔文等“团结密码”,借助十二生肖甲骨文连线,将文字学习转化为文化探秘,依托AI数字人讲解汉字书法艺术,并播放各民族语言同唱《歌唱祖国》视频。一系列设计让学生在对比、互动中直观感受民族文字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涵。

课程还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内容,通过“藏族学生用汉字学知识”“蒙古族医生用普通话诊疗”等AI视频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通用语言文字在促进民族交往、保障平等权利中的“通行证”作用。吕瑜还组织学生以不同民族语言抒发对祖国的诚挚祝福,用多样民族文字书写“我是中国人”,在语言文字的多元体验中,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厚植文化自信。
校外研学:
以场馆为镜,见证文字的法治与团结力量
吕瑜带领学生走进云南法院博物馆,开启一场“文字+法治+民族团结”的沉浸式学习。从青铜器铭文、古老石碑刻字中,追溯文字承载法治文明的悠久轨迹;通过白族“捞开水判决”、独龙族“9分法处罚”等视频与文字资料,理解民族文字在司法实践中对文化传承、民族交融的重要意义。
吕瑜聚焦民族团结誓词碑讲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从课堂认知升华为具象体悟,讲解法治文化墙“法”字从繁体到简体的演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法治精神传承与时代发展。

本次活动以“校内课堂教学+校外场馆拓展”的“双课堂”联动模式,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多维突破。校内课堂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让“多元一体”文化理念入脑入心,校外拓展以真实场景、珍贵遗存让文字的文化价值与法治力量可观可感,二者形成互补,完成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育人闭环。

未来,西山区赵映红党建工作室将继续探索“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的思政教育融合模式,以更多元的载体、更鲜活的实践,助力学生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通讯员 严丽琼 彭珊妮
责任编辑 张清
责任校对 唐伟
终审 刘超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