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通过社交平台发视频称,店内将玉米作为燃料使用,引发争议。对此,10月20日,店家回应称,使用的玉米有一部分是从周边农户手中收来的,他们不认为是浪费,而是帮助了农民。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这种将玉米等粮食作为燃料使用的事时有发生,同样引发热议,存在不同的声音。(10月21日极目新闻)
烤肉店以玉米粒为燃料引发热议后,商家称此举可使烤肉带有“玉米清香”,且成本低廉、环保健康,甚至美其名曰“帮农户消化滞销玉米”。这种做法看似物尽其用,实则掩盖了对粮食资源的轻慢与浪费。将颗粒饱满的玉米直接投入炉火焚烧,绝非助农之举,而是对粮食安全底线的挑战,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辜负,背离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粮食,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每一粒玉米,都凝结着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汗水,承载着四季耕耘的期盼。我国虽已实现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安全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人均耕地少、资源约束强、国际依赖度高的现实并未改变。在此背景下,将本可用于食用、饲料或深加工的玉米直接燃烧掉,无异于在粮食链条上人为制造断裂,是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漠视。
所谓“帮农户消化滞销玉米”的说辞,更经不起推敲。若真为助农,为何不通过提升收购价格、拓宽销售渠道、发展深加工产业等方式,让农民在合法合规的市场机制中获得合理回报?反而以“低价收购—直接焚烧”的方式消耗粮食,这非但不能提升玉米的附加值,反而拉低了粮食的价值定位。长此以往,极易形成“粮食廉价—可随意处置”的错误导向,助长餐饮行业“以浪费换效益”的不良风气。这不仅不是助农,更是在透支农业的未来。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早已对玉米燃料化利用采取审慎态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农业部门也明确表示“不提倡”商家将粮食作为燃料。这背后是对粮食安全战略的深思熟虑:生物燃料虽具环保潜力,但必须建立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烤肉店所用玉米的数量虽属“九牛一毛”,但其示范效应不容小觑。一旦此类行为被默许甚至推广,极易引发“破窗效应”,使浪费粮食的行为在“合理利用”的外衣下悄然蔓延。
更值得反思的是,资源利用的路径本有更多选择。如秸秆颗粒燃料,以废弃秸秆、玉米芯等为原料,经压缩制成,热效高、污染少、成本低,已在黑龙江、贵州等地广泛应用于取暖与工业供热。它既解决了农民秸秆处理难题,又实现了变废为宝,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智慧。烤肉行业完全可尝试此类替代燃料,既保留“无烟健康”的优势,又避免粮食浪费,何乐而不为?
用玉米做燃料,烧掉的不只是玉米,更是我们对粮食的敬畏之心。真正的助农,不是把粮食当柴烧,而是让每一粒粮都“物得其所”——或入口腹,或做饲料,或深加工为高附加值产品。唯有在尊重粮食价值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利用路径,才能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实现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的共赢。
作者 汪昌莲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