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区东庄小学党支部:邮映初心,雅育未来
开屏新闻 2025-10-22 16:12:53

昆明市盘龙区东庄小学创办于1909年,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学校,也是云南省一级示范学校。自创立以来,学校始终秉承“博雅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恪守“博之以文 雅正于心”的校训,深耕“博爱笃厚 学养儒雅”的教风,厚植“博学笃志 习礼尚雅”的学风,熔铸“博雅立品 臻于至善”的校风。目前学校办学规模为6个年级24个班级,在校学生1232人,在编教职员工59人。其中在职党员教师17人,特级教师1人,春城教学名师3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8人,市区级教坛新秀8人。学校传承历史文脉,勇担育人使命,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红色引领推动特色发展,书写着一篇篇辉煌的教育篇章。

学校落实“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深入开展创建“百年东庄·博雅立品”的党建品牌,整体构建“博雅”课程文化体系。在“博雅”文化背景下,努力实践与探索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博雅课程新模式。

党支部创新构建“党建·邮文化+”的“邮雅”育人模式,以邮票文化为载体,将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先锋作用与“五育融合”教育目标相结合,打造“邮雅环境浸润、邮韵课程育人、邮路实践铸魂”的党建特色育人体系。通过在课程文化体系中增设“邮雅”元素、开发“红色邮票思政课”,联动邮政系统党组织共建,让百年邮文化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鲜活教材,形成“红色引领、邮雅育人”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党建领航,构建邮雅文化育人场域

一是红色邮阵筑堡垒。学校党支部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市盘龙区分公司联合创办了云南省首家少年主题邮局——“博雅少年主题邮局”。邮局虽小,但设施齐全,从局名牌、邮筒到营业台,从分拣格口到邮寄戳一应俱全,将邮局打造成“移动党史课堂”。此外,为纪念学校的创立时间,还特别创编了博雅少年主题邮局的专属邮政编码:190900。通过构建邮雅环境,让邮文化渗透校园每一处空间,实现环境浸润的育人效应。

二是创建班级邮雅角。各班级在党支部指导下打造“邮雅文化角”,有的班级以“家乡风光”为主题,用地方特色邮票串联家乡文化介绍;有的班级围绕“节日故事”,借邮票讲述传统习俗。班级邮雅角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独特名片,也让邮文化在班级层面落地生根。让校园成为立体的邮文化教科书,学生在日常观察、互动中,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感知力与审美素养,实现“环境浸润成长”的育人目标。

邮启新程,赋能五育融合邮韵课程

一是邮文化+德育,厚植家国情怀。开发“邮票上的家国情怀”思政课程。以“爱国英雄邮票”讲述抵御外敌的英雄事迹,以“改革开放纪念邮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通过邮票这一载体,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内容,激发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组织“小小邮递员”趣味实践活动。学生模拟邮政投递流程,将一封封写给同学、老师的信送到收件人手中,体验“使命必达”的职业精神,将邮政精神内化为个人品德修养。

二是邮文化+智育,拓宽知识视野。推动邮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语文课堂上,赏析邮票上的诗词、散文,开展“邮票故事创编”;数学课堂中,计算邮票面值组合、设计邮路最优路径;科学课堂里,探究邮票印刷工艺、邮票材质的物理特性。邮文化成为学科知识的拓展载体,提升学习趣味性与知识广度。设立“邮票上的云南”“跟着邮票游云南”“邮票上的中国”等研学探究项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邮局、参观体验等方式撰写研究报告,锻炼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能力,在解码邮文化的过程中,提升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

三是邮文化+体育,激发运动活力。将邮文化融入体育锻炼中,设计“邮路接力赛”,既增强学生体质,又加深对邮文化的理解。挖掘古代邮驿“驿传跑”传统,改编为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实现体育锻炼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四是邮文化+美育,提升艺术修养。开展“学校个性化邮票”创作活动,学生以校园生活、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创新等为主题,运用绘画的形式创作邮票,提升审美与艺术表达能力。举办“邮韵之声”艺术展演,将邮票故事改编为情景剧、舞蹈、朗诵作品。如以“敦煌壁画邮票”为灵感的舞蹈表演,展现艺术之美与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与展演中,感受邮文化的美育价值。

五是邮文化+劳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与本地邮局合作,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参与邮件分类、封装、简单投递等劳动,了解邮政劳动流程,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开展“手工邮品制作”劳动课程,变废为宝,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让学生理解可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与劳动创新价值。

党团联动,织密邮路协同育人网络

一是政企党建联建。学校党支部与邮政盘龙区分公司党支部签订《红邮共育协议》,联合开展“主题党日+邮政体验”活动,党员教师与邮政党员共同指导学生参与邮件分拣、红色邮品设计,累计培养“小小红色邮差”120人次,形成“学校+邮政”双主体育人机制。 

二是家校红邮共育。如举办“家庭邮文化分享会”,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分享家庭集邮故事,有的家长展示祖辈留下的“红色邮票”,讲述革命年代通信故事,有的家庭分享“旅行邮票”,串联亲子旅行记忆,以此增进亲子对邮文化的情感联结,拓宽学生对邮文化的认知维度;同时设计“亲子邮差体验日”,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校园周边“模拟邮件投递”任务,在实践中增进亲子协作,让家长参与学校邮文化育人过程,形成家校教育共识。 

三是区域党建联动。成立“区域邮文化教研共同体”,联合共同体学校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共同研讨邮文化课程开发、五育融合实践案例,并分享“邮雅环境建设”“邮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经验,实现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校间邮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学校以“党建·邮文化+”为抓手推动育人创新,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坚持红色引领,厚植育人精神底色。红色引领是教育领域党建工作的灵魂所在,是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塑造时代新人的核心要义。通过深度挖掘邮票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与历史记忆,将其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素材,不仅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易于接受,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血脉。这种红色引领模式,为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是培养德才兼备、红色基因传承者的关键路径。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方式,让红色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二是强化组织赋能,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组织赋能是提升党建工作效能、实现育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党组织联建共建、设立党员先锋岗等创新机制,有效打破了校内外资源壁垒,形成了政校企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在“党建·邮文化+”实践中,学校党支部与邮政盘龙区分公司党支部的深度合作,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实践锻炼的广阔平台,更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这种组织赋能模式,为破解传统育人模式单一化、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可根据此做法,加强跨领域、跨行业的组织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动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是注重实践转化,促进知行深度融合。实践转化是检验育人成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将“邮路”作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邮文化的理解与运用,有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这种注重实践转化的育人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成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盘龙区东庄小学供稿

责任编辑 罗南

责任校对 唐伟

终审 刘超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