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焕发新活力!非遗技艺为保山第七届美食文化节增光添彩
开屏新闻 2025-10-23 20:06:34

美食飘香满街巷,非遗展演引客来。连日来,在隆阳区“永昌记忆”美食文化地标举行的保山第七届美食文化节中,除了汇聚天南海北众多让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外,现场特设的非遗展示区同样人气高涨。甲马画、纸扎、乌铜走银、保山金鸡土陶、永昌锔瓷等保山本土非遗技艺集中亮相,非遗传承人带着他们的精湛作品和技艺故事,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见证老手艺在新时代的鲜活生命力。

乌铜走银:百年技艺藏底蕴 巧变小件赢市场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清朝雍正年间就有了,你看这作品黑白分明,讲究的就是‘低调的奢华’。”在乌铜走银展示区,传承人娄定稳的摊位前围满了游客,手镯、耳坠、小香炉等作品错落摆放,精致典雅。他介绍,这门手艺在保山已传承五代,有200多年历史,自家在隆阳区板桥镇青龙街开的“四宝斋”,就是技艺传承的固定阵地。

“《红楼梦》里都提到过乌铜走银,毛主席当年用过的一个乌铜走银墨盒,现在还藏在故宫博物馆里呢!”说起手艺的历史,娄定稳满脸自豪。他坦言,过去乌铜走银多做文房四宝等大件,如今为贴合市场需求,特意开发了耳坠、戒指等小件饰品:“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没耐心学这慢手艺,这是传承最大的挑战。”

为了让技艺活下去,娄定稳没少下功夫。除了来美食文化节参展推广,还会走进学校做宣传,下周就计划去中学给学生们讲乌铜走银的故事;同时他也招了不少徒弟,只要有人真心喜欢这门文化,他都愿意倾囊相授。“国家现在重视非遗,我们得有文化自信,把老祖宗的智慧传下去。”

保山金鸡土陶:四代坚守传技艺 展览助力扩影响

在金鸡土陶摊位上,传统瓦猫摆件、带着瓦猫元素的杯子透着质朴气息,不少游客拿起作品细细端详。“这门土陶手艺已经传了四代,我是跟着师傅学的,家里人一直都很支持。”非遗传承人谭源源一边给游客介绍作品,一边笑着说。

他透露,目前土陶的经济效益还不错,产品主要销往丽江、大理等旅游地区的古城,很受游客欢迎。但传承难题也实实在在存在:“年轻人觉得学做土陶太麻烦,愿意接手的少。”所以只要有展览邀请,谭源源都会积极参加:“像这次美食文化节,既能展示作品,又能宣传土陶手艺,让更多人知道保山还有这么好的非遗,值!”如今,他也收了徒弟,一点点把技艺教下去,守护这份传统。

永昌锔瓷:匠心修补续光彩 坚守美学传技艺

“这是永昌锔瓷,在保山传了五代,一直是家族相传。”锔瓷传承人赵飞军的摊位前,修复完好的瓷壶、盖碗、杯子格外吸睛——既有补好裂痕的旧器物,也有原创的银器作品。

“每一件破损的器物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壶嘴断了,有的碗身裂成好几块,不仅要修好能用,还得修得好看,这过程中难题不少。”赵飞军笑着说,但他从不怕麻烦:“静下心慢慢琢磨,这次修好下次就有经验了。我们修的不只是器物,还要让它有艺术价值。”

随着传统工艺复兴,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锔瓷。“现在经营还行,大家慢慢喜欢上这门‘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了。”赵飞军说,他已经收了徒弟,会继续用心做作品,让永昌锔瓷一代代传下去。

甲马画:李有华的“青春传承”期许

“甲马画是老祖宗留下的祈福文化,我这辈子就想把它传下去。”甲马非遗传承人李有华,在展台前一边演示甲马刻板,一边向围观的大学生讲解。

他带来的甲马作品,既有“门神”“福神”等传统纹样,也有融入现代生活元素的新设计。谈及传承,李有华眼神格外恳切:“现在年轻人有想法、有文化,我特别欢迎大学生来跟我学!希望这门手艺能通过他们,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别断了根。”他还现场留下联系方式,邀请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到工作室深入学习,用实际行动为甲马传承搭建“青春桥梁”。

美食暖胃,非遗润心。正在举行的保山第七届美食文化节,让美食与非遗撞出奇妙火花,既展现了保山的烟火气,也让传统技艺走进更多人视野。这些坚守与创新的非遗传承人,正用自己的行动,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保山文化一张亮眼的名片。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实习生 张锦香 蒋会改 鲁宁芳 苏琼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罗宗伟

责任校对 邓莎莎

主编 高伟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