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近年来,大理州将移风易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以培育文明新风尚为抓手,从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婚事新办、践行勤俭节约入手,让陈规陋习逐渐退场,文明新风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追求,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构建移风易俗“制度框架”
大理州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倡导移风易俗客事从简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为移风易俗划定“红线”与“导向”。文件明确倡导“四新”理念:倡导婚事新办,树立新型婚俗观;倡导丧事简办,树立新型丧葬观;倡导客事精简,树立新型消费观;倡导‘科学理财、文明生活’,提倡健康文明的交往方式,自觉抵制互相攀比、大操大办和借机敛财等不良风气。

段涤暇 摄
同时,大理州将移风易俗深度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体系,把具体要求纳入各级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和推荐评选的考核指标、测评体系,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出现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不文明婚闹等现象的,一律不得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推荐评选”,形成了移风易俗与精神文明创建“双推进、双促进、共融合”的良好格局。

婚事新办,让爱情回归本真底色
在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白邑村,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婚宴成为移风易俗的生动注脚。村民彭家春的儿子举办婚宴时,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协助下,采用“上午自助餐+下午‘土八碗’”的形式,不仅热闹不减,更大幅降低了开支。“以前办一场客要六万元左右,现在才用两三万元,以前办客要几天,现在只用一两天就结束了,劳动力也减少了,结束得早,大家就能去赚钱、去忙生产。”彭家春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普遍心声。
白邑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制定《客事办理制度》,对婚事操办进行了细致规范:红事新办最多两天,礼金不超100元,明确倡导零彩礼。村里还通过群众会、入户宣传等形式,引导村民将祝福从“重金随礼”转化为“动手帮忙”,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而非物质攀比。
这样的改变并非个例。截至目前,大理州1159个村(社区)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章程1126个、活动公约1116条,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将“低彩礼”“零彩礼”“婚事新办”等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源头上减轻了群众在人情、宴席、彩礼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勤俭节约,从客事“瘦身”到生活“提质”
大理州的移风易俗始终围绕“勤俭节约”这一核心,推动客事办理从“大操大办”向“简约文明”转变。政策明确倡导“减少客事办理,提倡只办理婚事、丧事、自建房三类客事”,且每类客事的规模数量和标准由各村红白理事会结合实际制定;公职人员则严格规定“只准办理婚事、丧事两类客事”,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形成节俭风尚。
在具体实践中,各地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创新形式。例如,白邑村将传统宴席“土八碗”作为婚宴标配,既保留了民族风味,又避免了铺张浪费;全州范围内充分发挥大理大本曲、剑川白曲、弥渡花灯等特色百姓宣讲团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说唱方式宣讲勤俭节约理念,让“科学理财、文明生活”的观念家喻户晓、入心入脑。
与此同时,大理州还将移风易俗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殡葬改革等工作相结合,通过宣传健康文明、绿色环保新风尚,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引导群众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实现了“减负”与“提质”的双重目标。

文明新风浸润苍洱大地
如今的大理,移风易俗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2025年5月,全州共有全国文明村镇21个,省级文明村镇80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876个、文明乡镇91个;全国文明单位23个,省、州级文明单位539个;全国文明家庭4户,省、州级文明家庭165户——这些荣誉的背后,正是移风易俗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深度融合的成果。
从“彩礼攀比”到“零彩礼光荣”,从“客事累人”到“简约轻松”,从“铺张浪费”到“节俭养德”,大理州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不仅重塑了乡村治理生态,更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苍洱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罗宗伟
责任校对 邓莎莎
主编 高伟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