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人物|曲靖马龙“芦笙王”韩尚云:把苗家人的欢喜期盼揉进音符
开屏新闻 2025-10-26 18:39:44


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月望乡轿子山苗族村,提到韩尚云的名字,乡亲们总会笑着说:“是那个吹芦笙能把人看痴的‘芦笙王’哟!”这位苗族芦笙乐传承人,用半辈子的时光与芦笙相伴,让古老的“笙音”既守着苗家人的根,又透着新时代的鲜。

12岁执笙,把热爱刻进骨子里

韩尚云与芦笙的缘分,始于他12岁那年,跟着本村老艺人张开发学芦笙。他是最“轴”的学生——别人练一段时间休息,他捧着芦笙在晒谷场吹到月亮升起来,手指按得发红起泡,裹块布条接着练。

有一次,他练芦笙舞时摔断了腿,躺在床上动不了,家人红着眼劝道:“别跟芦笙较劲儿了。”他却攥着床头的芦笙杆犟道:“我是苗家后代,这‘笙音’不能在我这儿断了。”伤还没好利索,他就拄着拐杖坐桌边练指法,连梦里都在踩舞步的节奏。

这份执着没白费。2002年,韩尚云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后来带着芦笙登上曲靖市第一届少数民族歌舞乐展演舞台,以一首《芦笙恋歌》独奏拿下金奖——笙歌起时,台下仿佛能看见苗家的山、苗家的田,还有苗家人眼里的光。

笙歌不停步,守着根脉开新花

韩尚云心里清楚,芦笙乐要活得久,不能只躺在老调子上。吹了几十年传统曲牌,他心里渐渐有了新想法:苗家现在的日子这么热闹,笙歌也该有新模样。

他盯着田埂上劳作的乡亲找灵感,跟着村里的喜事看热闹,把苗家人的欢喜、期盼揉进音符里,创作出一支支带着烟火气的新曲子。更令人叫绝的是他把苗家舞蹈的刚劲发挥到极致,竟创出了“倒挂金钩”——双脚倒挂在树枝上,身子悬空仍能从容吹奏,芦笙的声音清亮悦耳;还有惊险的倒立舞——头稳稳挨着地,双脚朝天灵活蹬踏,刚劲中透着灵动,把苗家人的豪迈性子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老底子加新花样”的表演,让苗族芦笙乐火出了村子。2015年起,他带着乡亲们活跃于省、市、县(区)的舞台,在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曲靖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上,拿了一个又一个金奖。2023年,他带着深沟苗族芦笙舞蹈队参演的大型民族歌舞剧《笙之恋》,被评为2024年度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

教娃吹芦笙,让“笙音”绕着屋檐长

“得让娃娃们也爱上芦笙。”这是韩尚云近些年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知道,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得有一群人接力。

这几年,他组织起芦笙表演队,一有空就往深沟小学跑。教室里、操场上,总能看见他教孩子们吹芦笙的身影,手把手纠正指法,蹲下来教踩舞步,哪个孩子吹错了音,他笑着拍拍肩:“不急,苗家的‘笙音’,要慢慢养。”

看着孩子们攥着小小的芦笙杆,跟着节奏晃脑袋,韩尚云眼里亮闪闪的:“娃娃们从小听着‘笙音’长大,知道自己是苗家的娃,这根就扎牢了。”

如今,韩尚云的笙还在接着吹——在田埂上吹给乡亲听,在舞台上吹给大家看,在教室里吹给孩子们学。他说:“只要我还能吹,这笙歌就不会停。”风吹过苗寨时,那清亮的“笙音”里,藏着一个民族的根,也藏着一辈辈人的情。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张蓉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