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在医疗、建筑、金融等关键行业领域,资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更是保障民生安全、行业秩序的“生命线”。但许多企业因为资质不够,通过“人员挂靠”拼凑资质,导致建造师、执业药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工程师、消防工程师等关键职业领域存在诸多“人证分离”的现象。(10月26日《法治日报》05版)
“挂证”现象由来已久。所谓“挂证”,即个人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于某单位,但本人并不实际履职,单位则借此充门面、过审批、揽项目。这种“人证分离”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职业资格制度设立的初衷,更埋下了工程质量隐患、公共安全风险和行业信任危机的种子。整治“挂证”乱象,必须从源头入手,关键在于严守执业门槛,筑牢专业服务的底线。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设立,本意是通过统一标准,筛选具备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的人才,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安全。然而,“挂证”行为让这一制度形同虚设。一些企业为满足资质审批要求,不惜重金租借证书;而部分持证人则将证书作为“睡后收入”工具,长期“挂而不用”。这种利益交换之下,真正具备专业能力并愿意投身一线的人才反而被边缘化,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当项目现场负责人并无相应资质,施工图纸由无证人员操刀,医疗岗位由“影子医生”顶替,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便如履薄冰。
整治“挂证”,不能仅靠运动式清查或事后追责。过去,相关部门虽多次开展专项整治,但“挂证”现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执业门槛执行不严、监管机制存在漏洞。一些地方资质审批重“证”轻“人”,只要证书齐全即可过关,对人员实际在岗情况缺乏动态核查;同时,信息不联通、跨部门协作不畅,也让“一人多证、多地挂靠”成为可能。因此,严守执业门槛,必须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两个层面同步发力。
一方面,要强化“人证合一”的刚性要求。在资质审批、项目投标、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应引入人脸识别、社保比对、考勤定位等技术手段,确保持证人真实在岗履职。对“证书挂靠”行为,应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惩戒机制。一经查实,不仅撤销相关资质,还应将涉事个人和企业纳入黑名单,限制其一定期限内的执业与经营资格。
另一方面,要优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部分行业“证书热”背后,是资格设置过多过滥、与行政审批过度捆绑的问题。应推动“放管服”改革,清理不必要的职业准入限制,让市场在人才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提高证书含金量与考试难度,杜绝“花钱买证”“代考代过”等灰色操作,真正让证书成为专业能力的“硬通货”。此外,还需加强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鼓励行业协会建立执业人员信息公示平台,接受公众查询与举报。媒体与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监督,形成“挂证可耻、守规光荣”的社会氛围。
严守执业门槛,不仅是对制度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张执业证书背后,都应是一个真实履职的专业人士,都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唯有让“证”与“人”真正统一,才能重建行业公信力,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整治“挂证”乱象,道阻且长,但只要坚持严把门槛、完善机制、久久为功,终将还专业领域一片清朗天空。
作者 汪昌莲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