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人物|民警张映平:35载从警路,一生守护“警民情”
开屏新闻 2025-10-27 18:17:15

“从警35年,在拉乌工作的14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意义的时光。”张映平,一位在公安战线上默默耕耘了35年的老民警,用他的青春、热血和汗水,诠释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这位一级警长用一生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言,把最深厚的情感留在了山水间。

“总觉得这里的群众还需要我”

时间回到1990年12月,22岁的张映平怀揣着对警察职业的向往穿上警服,1991年1月15日,他背着行李来到大理州宾川县拉乌乡派出所报到。彼时的拉乌乡山路崎岖,条件艰苦,年轻人大多不愿留下,张映平却扎下了根。

“刚到所里,跟着老民警走村入户,裤脚经常高一只低一只,晚上蹲点守案,饿了就啃口干粮。”回忆起初入警营的日子,张映平笑着说。

凭借一股肯学肯干的劲头,他仅用一年半就挑起了主持派出所工作的重担,在担任拉乌派出所所长期间,更是把辖区的每一条山路、每一户人家都装进了心里。

2004年,因工作需要,张映平调往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两年半后又转战经侦大队,这一干就是18年。2023年9月,他又调到金牛派出所刑事办案队,成了队里最年长的办案民警。在不同的岗位上,他查办过不少复杂案件,心里却始终惦记着拉乌的乡亲。“山区里年轻人少,老民警去能填补空白,也能让年轻人多在县城锻炼。”2024年7月,他再次向局党委提出调回拉乌,“总觉得这里的群众还需要我,回来心里踏实”。

早已习惯了张映平的“缺席”

张映平的“踏实”,妻子李佳维最懂。1998年,两人在拉乌相识结婚,近30年的婚姻里,李佳维早已习惯了丈夫的“缺席”。

“以前住在派出所隔壁,他经常通宵办案,我在家整夜睡不着,就盼着听见他回来的脚步声。”妻子李佳维说。

孩子生病、老人需要照顾时,她也曾有过抱怨,但看着丈夫身上的警服,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去年他说要回拉乌,我没多劝,就帮他收拾了行李,只反复叮嘱路上注意安全。”如今孩子工作稳定,李佳维最大的心愿就是丈夫“平平安安上班,健健康康回家”。

在拉乌工作14年,他用脚步丈量过拉乌乡的每一寸土地,辖区1万多群众,大多数人都认识他。在拉乌乡群众心里,张映平早已不是外人,而是随叫随到的“自家人”。

他用实际行动换取百姓的口碑

“有事找张警官,准没错!”拉乌乡村民廖贵明提起他就竖起大拇指,“这些年他为拉乌的治安操了不少心,办了好多实事,我们都认他。”

村民吕发林说:“张警官跟我们像一家人,家里有困难、邻里有矛盾,只要找他,都能帮着解决。”

“张所长就像我们所里的‘活字典’和‘老黄牛’。”拉乌派出所所长王杨杰说。

所里年轻民警都尊称张映平为“张所长”,不仅因为他曾主持过所里工作,更因为他身上的敬业精神让人敬佩。“对于我们年轻同志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像一部活字典一样。他对待每一个群众,每一起案件,每一个工作对象,都相当负责、相当认真,拉乌乡的群众对他的评价都比较好。老所长给我们最深刻的感触,就是要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他用实际行动换取了老百姓的口碑,是我们所里年轻干警学习的榜样。”王杨杰说。

如今,58岁的张映平依然每天穿梭在拉乌的村寨里,调解纠纷、宣传反诈、走访群众。35载从警路,他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公安事业,把真心和真情都留给了拉乌群众。“这辈子能当一名人民公安,能为国家安宁、社会稳定、群众平安出点力,我知足了,也自豪。”张映平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如拉乌山间的清泉,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开屏新闻记者 王利绚 通讯员 温昌盛 张玲 赵保通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