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人物|“新乡人”的一往情“参”!他们的青春,在党参地里“赛”出圈
开屏新闻 2025-10-27 21:00:03

深秋的曲靖市会泽县火红乡柴山村,长海子水库碧波荡漾,映衬着周边山坡上起伏的松涛。在森林与玉米地环绕的大片绿地里,一种名为党参的药材正等待收获。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三个背景迥异的年轻人,因党参而命运交织,共同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图景。

唐统正:

从“走出去”到“走回来”

29岁的唐统正蹲在自己的育苗基地里,和来自四川的客商舒丹一同检视着种苗。

2019年大学毕业的他,曾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选择“走出去”在城市打拼。然而,2023年,一个“回乡创业”的念头在他心中“重生”。“以前觉得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前景的产业。”唐统正说。他回到火红老家,流转了90多亩土地,加上自家土地,一共种下了120多亩党参。他口中的“产业”,充满了市场经济的词汇:亩产、条形、直径、大条标准、市场行情。在他的精心耕耘下,2024年第一年种植,亩产便达到400公斤,亩产值约1.2万元。如今,他的合作社不仅自己种植,还带动当地散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将总面积扩大到260多亩。他计划进一步引进黄精、黄连等品种,并建厂进行深加工,决心“把中药材产业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利润都留在家乡”。

对唐统正而言,回归乡土不是退路,而是主动选择的、更能实现价值的赛道。“不负青春”,他这样定义自己的选择。

尹正会:

从打工者到“党参主播”

在水库的坝体上,95后尹正会正接着外地客户的电话,熟练地回答着关于党参的问题。她是冬瓜林村的人,也曾是昆明的一名打工者,但近两年,老家党参产业的红火吸引她归来。如今,她在抖音上拥有7.5万粉丝,是一名自媒体从业者。

“在网上卖,出货快,价格也相对高一点。”尹正会比较着新旧销售模式。她通过拍摄视频,让外界直观地了解党参的生长和加工过程。今年收获季刚开始,她已通过抖音卖出约两吨党参,销售额达6万元。

对尹正会来说,在城市学到的互联网技能,在家乡找到了绝佳的用武之地。她的下一站计划是拓展更多平台,不仅卖党参,还要将家乡的各种农产品宣传出去。一根网线,一台手机,让她足不出户便能联通全国市场,也重新定义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

舒丹:

八年深耕见证产业崛起

四川客商舒丹,如今已是柴山村的“常驻人口”。八年前,正是他将党参从贵州威宁引进到火红乡。看中这里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他坚信这片土地能种出好党参,并销往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市场。

“这里的群众已经大面积种植,我就成了经销商。”舒丹笑着说。8年的深耕,让他从一名外来收购商,变成了几乎比本地人更熟悉党参行情的“本地通”。他与唐统正这样的返乡青年合作,他们的事业与火红乡党参产业的壮大紧密相连。是产业发展的机遇,留住了这位曾经的“外乡人”,让他把这里变成了值得坚守的“新故乡”。

党参悄然改变乡土中的人际图谱

目前,火红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想办法,为外来的党参收购商们联系和解决收购、转运场地。火红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侯明贵表示,小小党参,这棵看似普通的药材,如同一条纽带。它联结了唐统正这样“走回来”的建设者,赋予他们新的身份认同;也联结了尹正会这样“留下来”的创新者,让他们用新技术赋能传统农业;还联结了舒丹这样“融进来”的深耕者,让他们异乡变故乡。

火红乡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乡党参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带动了大规模土地流转和上千户农户。产业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乡土中的人际图谱。乡村的活力,正源于这种宝贵的开放与流动——它让外来者安心留下,让出走者愿意归来,共同成为这片土地上充满希望的“新本地人”。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陈耀邦 尧婷 金建敏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