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10月25日-26日,主题为“厌学•休学•复学”的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昆明宜良举办。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800余名参会者。面对厌学、休学、复学现象,教育专家与一线实践者在这场论坛上从不同维度深入剖析,并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主持论坛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执行主席彭凯平在论坛上分享了一组数据:清华大学积极心理中心团队所做的一项历时四年、覆盖42万名青少年的追踪研究指出,约14.8%的样本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导致厌学、休学,无法投入课业;对真实世界无兴趣,使他们沉溺于手机、游戏与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社交无能力,令“社恐”“躺平”蔓延,现实沟通与合作意愿萎缩。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执行主席彭凯平
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医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在论坛上分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发布的报告数据,全球有9.7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精神障碍。这些并非普通症状,而是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疾病,其中焦虑症和抑郁症最为普遍。

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医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
位于昆明市宜良县的丑小鸭中学在办学15年里,帮助3100余名厌学休学的孩子成功复学。论坛上,丑小鸭中学的师生与家长们一起讲述了“问题孩子”的故事。这些孩子背景各异,因传统教育模式的压力、师生关系紧张及家庭问题而陷入厌学、情绪失控的困境。

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师生分享
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在论坛上谈到,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的本身,也不是“上学”的本身,而是在“上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他不舒服的甚至恐惧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詹大年认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教育大多仍停留在过时的“行为主义”层面——将知识灌输与记忆视为目标,把人当作工具,而忽视了更高阶的学习方式。

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分享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认为,厌学现象其根源在于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已严重不适应当今社会。这种将学生物化、将教育流程化的逻辑,制造了全社会的普遍焦虑,也成为课业负担过重的核心症结之一。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分享
刘长铭表示,未来的教育应是人本主义的自然生长,核心是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如果学校将其他学校视为对手,便会陷入提高考试强度的“内卷”;如果其竞争对象是游戏等“其他途径”,则必须致力于提供更强烈的学习快乐体验。这要求我们彻底转变底层逻辑: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而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学校真正的产品,是它所提供的课程、师资、环境与文化。因此,要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关键不在于是否拥有豪华的设施,而在于能否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真实的快乐体验,这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分享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辨清孩子厌的是所有的“学”还是现行学校的“学”。他认为,学生往往厌弃的是刻板的内容、学制、老师管理和评价方式。要科学理性看待“厌学”这一正常且将日益普遍的现象,不进行简单定性好坏。休学与复学均是学生在特定阶段的选择,而非唯一或必然路径,必须摒弃格式化处理。王旭明对厌学、休学和复学问题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并采取科学精准的施策。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李镇西提出,面对“问题学生”,教师应转变心态,将其视为“研究对象”。论坛上,他分享了从曾经的“差生”成长为足球教练、机场调度员、企业高管、教师的一个个鲜活案例。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李镇西
李镇西表示,转化“后进生”,源于用爱与智慧点燃孩子心中的善意,依靠集体的温暖而非教师的单打独斗,并敢于打破唯分数论,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轨道上“静待花开”。教育的至高幸福并非培养出多少北大清华学子,而是“迷恋学生的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他们是成为科学家还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分享了两个“小切口”的成功实践:河北省张家口德智中学的“良知班”与位于北京的东方红学校的“试读班”,两所学校都通过将学生的成长与幸福置于严苛管理和分数,以信任和关爱重塑师生关系,成功将濒临辍学的边缘学生留在校园并改善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文东茅谈到,仅靠校内改良远不足够,他倡导合法化“在家上学”的可行性,并提议将学校改造成充满关爱与支持的“家”,或建立更多社区化的幸福学习中心。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深圳恒晖公益基金创始人陈行甲在论坛上介绍了其创立的 “知更鸟公益项目”。项目以学校为核心支点,构建了一个由心理老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五环支持体系,通过为心理老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督导、赋能班主任成为“另类家长”、开设家长课堂、以及为学生举办激发内动力的青春成长课堂,让青少年的精神困惑被看见、被了解、被疗愈。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深圳恒晖公益基金创始人陈行甲
陈行甲认为,老师需要被滋养,只有当他们自身处于热爱生命、能感知美好的状态时,才可能将这种品质传递给学生,这正是项目核心三环中培养教师的逻辑。项目还认识到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是有问题的家长。为此,项目选择以学校为中心开设家长课堂,利用这一关键平台,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到位率,从而更有效地从源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
为期2天的活动中,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临床医师、一线教师、家长及学生围绕论坛主题,把脉问诊,寻求解决之道,为厌学、休学的学生提供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复学,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参观丑小鸭中学时,与会者纷纷表示,丑小鸭中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践范本。学校倡导“关系比管理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通过平等对话、耐心陪伴和建立学生自治等方式,让孩子们重获信任与价值感。
据悉,“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起的一个跨界交流平台,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汇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为改善教育生态环境、改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努力。迄今已在云南昆明、陕西西安等地成功举办三届论坛,主题分别为“聚焦青少年抑郁症” “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和“问题学生与问题教育”,均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供稿
责任编辑 张清
责任校对 唐伟
终审 刘超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