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毒营养土”背后暴露出多少监管漏洞
开屏新闻 2025-10-30 13:25:06

热衷网购“营养土”养花种菜的人,“一觉醒来天塌了”。谁能想到,所谓“营养土”竟源自建筑垃圾、工业污泥与造纸废料,销量较大的头部品牌“花香泥”和“小田园艺”等也牵涉其中。

近日,澎湃新闻赴江苏淮安、泰兴、南京和安徽亳州,对低价“营养土”黑灰链深入暗访调查,发现大量工业污泥、电厂灰料、建筑垃圾等固废未经无害化处置,就摇身变成“营养土”“农家肥”流入网销市场。目前,安徽亳州市已全面启动核查。

媒体的调查可谓触目惊心。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几乎处于“裸奔”状态。厂家没有固废处理资质,却大规模将工程渣土、电镀污泥等危险废弃物作为原料使用。生产现场未见任何无害化处理设备,简单过筛、混合装袋,便成了电商平台上的热销“营养土”。有品牌负责人坦言,各地代工厂品控全靠“摸盲盒”,根本没有能力去除重金属。明知有毒,却照卖不误,毫无底线可言。

这些“散乱污”小厂能长期运转,背后是监管的层层失守。有村干部直言企业属于典型违规,却因“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取缔。环保执法在县区交界地带形成真空,土地承包关系复杂,也让清理工作推进困难。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业以“蚯蚓养殖”之名通过环评,实际却大量接收工业污泥,赚取处置补贴。资质在这里不是护城河,反而成了污染的“通行证”。

电商平台作为销售主渠道,审核机制几乎形同虚设。产品页面不见检测报告,没有成分说明,仅靠低价和刷单就能冲上销量榜。消费者无法从虚拟信息中辨别真伪,平台也未建立有效的产品溯源机制。在“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下,劣币驱逐良币,合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

更令人担忧的是灰色产业链的坚固与隐蔽。从污泥供应企业、运输车队,到中间商、代工厂,每个环节都有“不能说的秘密”。有中间商直言“都是关系户”,没有资质也能大量出货。若真如其所言“上面有人”,那么所涉及的就不只是企业违规,更是权力寻租与“保护伞”问题。

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也是问题滋生的土壤。营养土介于农资用品、环保产品与日用消费品之间,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职责交叉,却未能形成合力。监管流于形式,检测报告可以“开假单”,甚至重金属超标产品仍能顺利销售。

不难发现,“营养土”事件背后折射的是系统性监管漏洞。要整治这一乱象,必须从源头压实产废企业责任,强化污泥运输处置的全流程追踪。电商平台必须承担起审核责任,不能让互联网成为非法产品的避风港。各地监管部门更需打破地域与部门壁垒,建立联合执法与信息共享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要查“营养土”本身,更要查资质审批、环评验收、日常监管中是否存在权力寻租与懒政怠政。只有把每一个环节的漏洞都堵上,把每一处监管的责任都压实,才能让“关系户”无处藏身,让“营养土”名副其实。

一袋土或许不值多少钱,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监管失守、责任虚置问题,值得警惕、深思。


作者 陈广江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