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虽然年过七旬,唐阿姨觉得自己要跟上时代,在网上报了“短视频培训班”。对方声称经培训后可靠短视频赚钱,“月入七八千,学费全额退”,唐阿姨跟着学了一个月,提出退费时惊觉受骗。(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8版)
随着互联网深度渗透日常生活,老年群体正加速成为数字世界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主动学习新技能、拥抱新事物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这份积极心态却被不法分子利用,催生出花样翻新的网课骗局。从承诺“月入过万”的短视频制作课程,到诱导持续缴费的剪辑培训班,再到养生保健、投资理财、AI技术等领域的虚假课程,诈骗手段不断迭代升级,令人防不胜防。
这类骗局屡屡得逞,暴露出多重深层原因。其一,老年人信息甄别能力相对薄弱,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面对网络海量宣传往往难以辨伪存真。那些“低投入高回报”的诱人话术,对渴望通过学习改善生活的银发族具有强烈吸引力。其二,老年群体对情感关怀、社会参与和价值认同存在深层需求。独居老人渴望陪伴,诈骗分子便通过虚假温情攻势拉近关系,使老人在情感依赖中放松警惕。
网课骗局给老年人带来的伤害是多维度的。经济层面,可能耗尽毕生积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心理层面,受骗者常陷入自责抑郁等负面情绪,这种创伤往往比经济损失更难修复。更严峻的是,部分老人因担心子女责备选择隐瞒,不仅延误止损时机,更助长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
构筑防范网课骗局的安全网,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强化监管效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创新监管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课程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诈骗信息。
互联网平台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审核入驻商家资质,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对涉嫌诈骗的账号和课程采取零容忍态度。腾讯客服银龄服务基地为老年用户提供专属咨询、总结诈骗案例的做法,为行业做了良好示范。社区层面可定期开展反诈宣传,采用情景短剧、漫画图解等通俗形式,模拟诈骗场景提升老人警惕性,并根据认知水平分层设计宣传内容,增强教育实效。
家庭作为防范诈骗的第一道防线,子女应给予老人充分关爱陪伴,成为他们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商量人”。发现老人情绪异常时,应以关心疏导替代指责,帮助老人建立安全感,从而完整还原受骗经过,为警方调查提供有效线索。唯有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自律、社区教育、家庭关爱的四维防护体系,才能为银发族的数字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 王琦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