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丨胡瑜:奏响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和音
开屏新闻 2025-10-31 17:34:00

胡瑜,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板胡专业教授,同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在民族音乐教育、演奏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他深耕多年,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与前瞻性的传承理念,成为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民族音乐传承的探索之路上,胡瑜始终致力于创新模式、拓展边界。由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正是他参与推动的一次重要实践,旨在为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 

谈及本次传承周的举办背景,胡瑜眼中满是对民族音乐的热忱与期待。在他看来,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寄托与精神内涵,“举办传承周,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广阔平台,让更多人领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让这份文化瑰宝被看见、被喜爱”。 

为何将传承周的举办地选在云南?离不开本次传承周的核心理念——“双向融合、互促共赢”。云南被誉为“歌舞海洋”“音乐富矿”,25个世居少数民族孕育出独特的音乐体系,形成“一山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生动景象,是中国民族音乐资源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民族音乐,从历史深处走来,浸润着烟火气、裹挟着生活味,是劳动人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胡瑜分享道,中央音乐学院十分看重云南得天独厚的民族音乐资源,也希望借助高校的创作表演力量,深入挖掘、妥善保护散落在云岭大地的音乐宝藏,能让“坡芽歌书”这样的优秀民族文化被更多人听懂、喜爱。 

提到本次传承周举办的意义,胡瑜表示,一方面,中央音乐学院希望能将民乐教学成果、前沿创作演奏技法与高水准学术成果带到云南,为当地民族音乐发展注入专业力量;另一方面,云南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音乐风格,也能为高校师生提供鲜活的创作素材与文化滋养,实现“教学相长、彼此成就”。 

围绕“交流互鉴、共谱华章”主线,本次传承周设计了丰富多元的活动内容,既有“云岭笙歌”开幕式音乐会、“云歌织梦”闭幕式音乐会、“云影山歌”青年教师专场等 6场高水平演出,让专业艺术与地方特色碰撞;也有基层美育实践、非遗音乐学术交流等活动,打通“课堂到社会、理论到实践”的通道。“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与云南本地音乐家同台献艺时,不仅能用舞台艺术诠释民族音乐的多样表达,更能展现我们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丰硕成果。”胡瑜谈道,这种“专业+地方”的联动,让民族音乐的生命力愈发旺盛。 

“专门为本届传承周创作数十首作品,是这次活动的一大特点。”胡瑜介绍,这些新作涵盖歌曲与器乐曲,均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为核心,通过创新形式赋予传统音乐新的时代内涵。其中,板胡与民族室内乐《踏云谣》尤为引人注目,成为“南北音乐交融”的典型代表。 

胡瑜详细解读了《踏云谣》的创新之处:作曲家李玥锦特意选用彝族海菜腔、壮族坡芽情书等云南特色音乐素材,同时大胆启用板胡这一北方传统乐器。“用板胡高亢明亮的独特音色表现云南风情,本身就是一次突破”;更难得的是,板胡与以胡琴(高胡、二胡、中胡)为核心、搭配阮与打击乐的圣风室内乐团合作,形成了“北器南韵”的新颖组合。“我和同学们合作这首曲子时,能明显感受到不同音乐风格碰撞出的火花,这种尝试让民族音乐的表达更丰富、更有张力。” 

另一大创新突破,是中央音乐学院艺境室内乐团与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的跨界合作。“这是首次尝试将合唱与民族室内乐结合,堪称‘前无古人’。”胡瑜介绍,作曲家周娟从坡芽歌书81首作品中提取歌词进行结构重组,不再是纯民间传统的音乐形式,而是保留了坡芽歌书“涵盖人生从生到死、承载爱情悲剧色彩”的文化厚度,为其增添了音乐深度。他分享到自己与师生在演奏这首曲目时,合唱团与民乐的音色融合格外新颖,也能深刻感受到坡芽歌书的独特美感。 

“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彼此滋养的过程。”胡瑜坦言,在传承周的实践中,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优势在于专业能力与水准,而云南的优势则是得天独厚的地方风格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双向奔赴”,让双方都收获满满。 

传承周期间,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富宁县、丘北县等地,人们总能看到胡瑜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的身影,他们走进当地中小学,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演出,还主动为学校的合唱团提供专业的辅导。尤其是在以坡芽歌书传承为特色的富宁县,师生们将中央音乐学院的合唱教学经验与当地传承实践结合,碰撞出了别样的教学火花。 

胡瑜始终坚信,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音乐的丰富宝库。而像云南民族音乐传承周这样的实践,正是以交流为桥、以创新为翼,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蓬勃生机,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交融与传承中愈发坚韧、深厚。 


来源 云南网(记者 张顺鋆 海报设计 蓝素琴 杨子双)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