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三载深耕大湾畔 初心如磐助振兴——驻村两年半的心路与感悟
(驻大湾镇大湾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吕龙)
时光荏苒,自入驻镇雄县大湾镇大湾村以来,已近两年半时光。这段扎根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岁月,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华,却有山间的清风明月、田垄的泥土芬芳和乡亲们的淳朴笑脸。作为云南省交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派驻的驻村干部,我始终牢记“国企姓党”的政治嘱托,以“党建引领、项目支撑、产业赋能、民生为本、创新驱动”的帮扶体系为遵循,在6.2平方公里的村域大地上,亲历着村庄的蝶变,也实现着自我的成长。回首这段历程,有爬坡过坎的艰辛,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更有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刻体悟与坚定信念。

初到大湾村时,眼前的景象既让人看到希望,也让人深感责任重大。这里交通区位尚可,距镇雄县城宜毕高速里程52公里,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3000亩林地与4750亩耕地蕴藏着发展潜力;但基础设施滞后、产业规模狭小、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也同样突出,290户脱贫户、33户“三类对象”的脱贫巩固任务艰巨,传统劳务输出为主的经济模式难以支撑乡村持续发展。还记得第一次走访村民小组,泥泞的道路让车轮打滑,部分村民家中简易的饮水设施、村庄里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都让我真切感受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大湾村全体村民切身利益的紧迫任务。
驻村之初,我也曾有过迷茫与困惑:如何将公司的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如何让帮扶项目真正惠及群众?如何破解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带着这些疑问,我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们决定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做起。我们用三个月时间走遍了15个村民小组,走访农户600余户,在“院坝会”上听诉求,在“火塘会”上话家常,把村民的急难愁盼一一记录在民情日记里。渐渐地,我明白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民心,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才能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合力;帮扶工作的关键在精准,只有找准发展短板,才能让帮扶举措落地见效。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这是我驻村以来最深刻的体会。刚驻村时,村党组织虽然有60多名党员,但部分党组织生活不够规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我们按照公司“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理念,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协助村“两委”完善议事决策机制,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记得为了改善两个党支部的办公条件,我们积极争取5万元党建提质增效资金,添置党建设施、打造党建文化墙,看着原本简陋的活动室变得规范整洁,党员们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真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强筋壮骨”的力量。

两年多以来,我们累计召开驻村工作周例会80余次,集体经济专题研究会20余次,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乡村振兴政策法规。在走访慰问高龄党员、退役军人和困难群众的过程中,党组织的向心力持续提升。更让我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党员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在辣椒种植基地里,有党员带头学习技术;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中,有党员带头参与河道清淤。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毛细血管”,只有脉络畅通,乡村才能焕发生机。“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交通国企派驻的干部,我深知交通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看着大湾村环镇公路从规划变为现实,226万元的投入让重型车辆不再横穿村镇,村民出行不再受拥堵困扰;看着2.3公里通组路顺利通车,8.505公里道路成功入库,村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我真切体会到“交通赋能”的深刻内涵。
水利建设关乎民生福祉。针对部分村民小组饮水困难的问题,我们推动实施饮水安全工程,9个60立方米蓄水池、25公里饮水管道,解决了900余名村民的饮水难题。2025年,我们再次规划投入12万元,布设6000米饮水管道、修建2个蓄水池,决心彻底解决坪上、大水、黄湾三个村民组的饮水保障问题。在文笔河河道清淤现场,我们先后投入15万元开展生态保护,看着原本淤积的河道变得畅通,暴雨天气的防汛压力有效缓解,我更加坚信“民生为本”的帮扶理念,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才能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颜值与气质的双重提升。我们投入10万元解决村庄清洁整治的物资短缺问题,投入15万元建设孙坡搬迁点排污管网,投入20万元打造逾10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如今的大湾村,道路干净整洁,污水有序排放,孩子们在“儿童之家”里快乐嬉戏,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这幅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正是我们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便民服务中心的建成、办公设备的更新,不仅提升了村“两委”的服务效能,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湾村气候适宜种植烤烟、方竹、板栗、辣椒等作物,但长期以来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我们立足村情实际,提出“一产升级、二产突破、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农户+集体经济公司”模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2024年,47万元的投入打造出300亩辣椒种植示范基地,180吨的总产量、57万元的总产值,虽然因种植经验不足未能达到预期收益,但通过以工代赈带动85名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就近就业,人均增收5000余元,让“在家门口就业”从梦想变为现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驻村以来,我们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在教育帮扶中,我们联合云南心思育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为大湾镇中心小学捐赠两千余册图书,开展“心思育读书馆”写作课程,用知识为孩子们点亮希望;在就业帮扶中,通过专场招聘、以工代赈等方式,让更多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致富”;在政策宣传中,通过发放资料、入户讲解等形式,让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政策红利直达基层;在安全保障中,扎实做好防汛预警、地灾排查工作,在塘房镇凉水村山体滑坡灾害后,紧急筹措8400余斤钢炭运往灾区,用实际行动彰显国企担当。
这些看似平凡的民生实事,却让我与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还记得有位脱贫老人拉着我的手说:“以前喝水要走几里路,现在水龙头拧开就有水;以前孩子上学条件差,现在有了新图书、好老师,你们真是为我们办了实事!”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也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更要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起来。
驻村两年半,我不仅见证了大湾村的变化,更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从一名国企职工到一名驻村干部,角色的转变让我学会了如何与群众打交道,如何把政策落到实处,如何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输血”,更要培育“造血”能力;不是干部的“独角戏”,而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合唱”;不是追求短期成效的“面子工程”,而是着眼长远发展的“民心工程”。
大湾村的山山水水,见证了我们的付出与坚守;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褒奖。驻村两年半,我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把村民当作亲人。虽然帮扶工作任重道远,但我坚信,在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在省交发公司的坚强后盾下,在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湾村一定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扎根基层、深耕细作,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续写新篇章。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就一定能让大湾村的明天更加美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供稿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