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教师起诉造谣学生是堂生动的法治课
开屏新闻 2025-11-03 09:13:17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重庆工商大学女学生李某向微博账号“工商秘密”投稿,称法学院的胡老师“刻薄、媚男”,该事件引发关注。胡老师看到指控帖文后,在课程群内要求该生拿出证据,并称如该生拿不出证据,会向法院起诉其侵权。随后,涉事学生现身并道歉。该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学校老师已经知道此事,目前正在处理当中。

聊天记录显示,事件起因系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这名女学生,女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被老师批评。课后老师把学生留下沟通。随后发生学生投稿造谣老师“媚男”一事。

学生因为答不出问题,被老师批评几句,本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如果不满意,可以与老师沟通,如果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欠妥,也可以向学校反映。但是李某却选择了向社交媒体投稿,且歪曲事实,造谣生事,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这种行为等同于恶意举报,不该被容忍,也不能被容忍。

李某投稿的微博账号“工商秘密”关联了重庆工商大学,粉丝有29.2万人。在粉丝量如此大的社交媒体上指责老师“刻薄、媚男”,相当于“公开处刑”,性质相当恶劣。一方面,胡老师作为一名女性老师,被扣上一顶性别标签意味十分明显的帽子,对其名誉、人格以及身为高校老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都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另一方面,李某选择在这样的平台上“爆料”,本质上就是希望借助网络和舆论之力,把“脏水”泼向胡老师,让其百口莫辩。众所周知,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并没有多少人愿意等待真相,哪怕只是一个毫无根据的谣言,经过不断发酵后,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变成“事实”。

尤其是在“女权主义”盛行的当下,李某从“媚男”这个角度发力,不仅具有话题性,也迎合了网络情绪。显然,李某不是一时糊涂,而是精心策划了这次“围猎”,也正是这一点,让她变得不可原谅。

胡老师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拿起法律武器进行有力的反击,要求李某拿出证据,否则将起诉其侵犯名誉权。这一番操作,赢得了网友的怒赞。公众欣赏她的杀伐决断,也钦佩于她的思路清晰。

大学生尚未真正走向社会,言行举止难免幼稚、会犯错,很多时候我们愿意选择原谅,但涉及原则和底线的问题,则不应该用“幼稚”来掩盖。此时的宽容,就是变相的纵容。近年来,在高校里,学生恶意举报老师的事情还少吗?这种恶劣的风气应该刹住了,而胡老师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应对方式。

清者未必能自清。澄清和消灭谣言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时、有效地予以反击,不给谣言发酵的时间,也不给造谣者任何商量的余地。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大学生也不例外。李某从造谣到狡辩,再到道歉认错,态度转变之快,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胡老师在聊天中表示,要把这个事情作为案例讲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涉及法学专业知识中的“侵权”和“犯罪”,二者的界限何在,并表示“还有学生担心所学的知识无法落地,就用这种方式落地”。这段话说得非常精彩,值得反复回味。

从中可以读出两层意思:第一,书本知识不是死的,要能学以致用。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案例当教材现身说法,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典型意义,体现出一名法学老师的坦然。第二,知识不仅是用来学的,更是拿来用的。换言之,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有人格精神的成长。李某学的是法学专业,却知法犯法,将两者割裂。从这个意义上说,胡老师拿这个案例让知识“落地”,是一种极好的法治教育。这不是惩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