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新发布】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雪豹踪影重现云岭大地
开屏新闻 2025-11-03 19:00:18

11月3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林草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专场,邀请云南省林草局介绍“十四五”期间云南林草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开屏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林草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2年以来,在综合反映林草发展成效的国家林长制督查考核中,云南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次。云南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雪豹踪影重现云岭大地。

国土绿化助推绿美云南建设

云南省林草以国土绿化助推绿美云南建设,不断夯实生态根基,科学培育,使云南林草资源家底更加厚实。精准划定绿化空间,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原则,高质量完成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和退化林本底评估。科学实施造林绿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双重”、国土绿化示范等项目,完成营造林1871万亩,种草改良365万亩,四旁植树1607万株,义务植树4.8亿株,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7.8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0.35%。积极提升林草质量,坚持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完成森林抚育766万亩、退化草原修复863万亩、退化湿地修复1.6万亩。

系统保护,林草生态安全更加稳固。以高水平保护助推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严格落实系列法规制度,结合云南实际制修订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条例,省总林长签发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令,全面完成林草湿荒普查,在南方省区率先划定基本草原,推进林草资源精准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坚决守住底线红线。推进保护地保护发展,聚焦统筹保护与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香格里拉、亚洲象、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新增5处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大理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

强化物种保护,突出旗舰物种和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系统推进救护繁育、栖息地改造、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工作,积极推进西双版纳热带国家植物园创建,国家重点野生植物、陆生野生动物种数保护率均达到85%以上,漾濞槭等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等种群数量大幅上升,雪豹踪影重现云岭大地,亚洲象“北上南归”温暖了全世界。

“十四五”期间,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云南制定实施了第二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十年规划,系统打造就地、近地、迁地、监测与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体系,整体推进101个物种的保护恢复,并进一步形成了多渠道筹资、科研带动、示范应用、科普宣传与知识传播等为一体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模式。全面完成101个物种的野外资源调查摸底,建成文山兜兰、茶果樟等26种植物的保护小区、保护点33处,恢复生境近3万亩。分区域建设12个极小种群植物专类园,依托正在创建的西双版纳热带国家植物园等机构,开展人工扩繁,成功繁育78种极小种群植物种苗近20万株,在区域植物保护和生态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恢复和扩大30个物种的野外种群,云南火焰兰、格力兜兰等珍稀兰科植物重新在野外绽放。积极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城乡绿化美化相结合,支撑西双版纳州开展“生物多样性进城市、进社区、进街道”试点示范,为建设美丽云南增添特色风采。

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7.9%

综合利用,林草惠民成效更加突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助推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惠民,不断改革完善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政策制度,鼓励种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完善森林经营、要素保障、林木采伐等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增强林草发展活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擦亮生态底色。整合4.4亿元支持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尊重群众意愿,统筹“种什么、谁来种、谁来管”等问题,初步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乡村绿化美化共谋、共建、共管新模式,四旁植树1607万株,认定省级森林乡村4152个,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7.9%。在传统“实地尽责”基础上,推出志愿服务、捐资尽责等形式的“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全省1.2亿人次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植树4.8亿株。

加大苗木保障力度,做好技术服务。推进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设三年行动,公布300余个乡土树种,制定苗木培育标准,建成以省级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为主、社会苗圃为辅的苗木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培育绿化苗木900余个品种、年均苗木产能超10亿株。建立省、州、县三级专家指导服务体系,年均技术服务指导超3000次,为绿美云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苗木保障和技术支撑。

云南80%以上的4A、5A级景区均依托自然保护地建立,各地充分利用森林防火通道、巡护道路等设施,依法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鼓励专业机构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及其周边构建高品质的生态产品体系,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全省自然保护地建成科普宣教场馆144处,科普教育基地88个,年接待公众近1000万人次。“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岭规范观鸟生态旅游”“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象谷景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成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开屏新闻记者 左学佳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