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云南西盟县佤族非遗织锦
开屏新闻 2025-11-03 18:01:53

清晨的佤山云海美不胜收,乳白色波涛吞噬山脊时,织布机前响起老人喃喃低语:“云是天神的眼泪,要流满九十九天才能洗净人间。”手腕翻转间,黑红相间的布匹上浮现龙蛇纹路——这是佤族变迁的地图,每道褶皱都藏着部族记忆。

站在勐坎观景台上,眼望见云絮如凝固的牛奶铺展在茶田之上,雾丝嵌入肌肤,轻轻一伸手便可揽云入怀。待日出时分第一缕金线刺破天际,云海便开始涌动,时而如惊涛拍岸,时而似薄纱轻舞。至正午,云瀑渐次消散,化作缕缕轻烟融入碧空。这片会呼吸的云海之下,藏着中国最完整的亚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在湿地舒展羽状叶片,牛蹄的印痕深深刻在原始丛林的腐殖土上。而永俄寨的竹楼顶,总飘着水酒发酵的甜香。当笔者沿着新修的生态步道经过永俄湖,既能听见木鼓声穿透晨雾,又能邂逅甜笋竹顽强破土的灵嫩尖角——这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生态诗篇。

在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的织锦工坊里,一名织女席地而坐,以腰机为琴,木梭为弓,身体化作机架的一部分:纬线缠绕腰间,经线系着树干,灵巧的双手演绎着古老的踞织法。她膝间的腰机由七根竹木组成,经线从树桩延伸至腰间的皮带,纬线在木梭穿梭间逐渐凝固成画。通过双脚控制经线张力,木梳每敲击一次,便在棉麻交织的经纬中嵌入一个故事。

佤锦的纹样是解读佤族宇宙观的密码本。黑色底布上,红色十字纹象征太阳崇拜,菱形纹暗喻绿叶神灵,而牛头纹则记录着部落迁徙的史诗。传统配色遵循"黑红为骨,黄绿为肉"的法则,但年轻设计师已开始尝试靛蓝与橘黄的碰撞,甚至将咖啡纱线融入织造。当普洱咖啡的醇香与佤山棉麻相遇,织出的围巾既保留着部落图腾的神秘,又透着现代时尚的灵动。

据当地佤族织锦人介绍,这个曾经深藏大山的非遗项目,如今已形成“原料种植-纱线加工-文创设计-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西盟印象非遗工坊里,设计师将织锦纹样解构重组,开发出挎包、香囊、鞋面等20余类产品。

 更令人惊叹的是“织锦+动手”模式的创新:游客可在工坊体验织锦课程,带走自己手作的织品,随着佤味烧烤的浓郁谈资,将佤山的故事传递给全球消费者。

这种蜕变背后,是多名非遗传承人与上千织女的坚守。她们在茶园劳作间隙织就的不仅是布匹,更是通向现代市场的桥梁。当年轻设计师展示双面织锦技艺时,陡增的订单和需要预定的商品,正改变着整个村寨的命运,这是一个民族用千年技艺叩开世界大门的勇气。

通往世界的路,并非总是云海般坦荡。将精美的佤锦送往远方,需要先穿越阿佤山腹地那些蜿蜒的盘山小道。当地人称那些地基绵软、坑洼不平的路段为“龙过路”——传说中神龙经过时,巨大的身躯碾过大地留下的痕迹。

每一次织就的订单,织女们都要将精心织就的锦缎垫上层层软布,小心翼翼地放进快递车发出。她们深知,每一件佤锦都承载着山外的期盼,每一次翻山越岭,都是为了缩短古老技艺与现代舞台的距离。

为了让佤族织锦走向世界,西盟县还通过在上海旅游节、南博会、文博会等大型国际节庆活动上充分展示佤族织锦技艺和产品。综合运用歌舞展演、文化展览、产品展销、文旅推介等形式,为走向国际铺就积极的道路。

站在西盟山巅,可见云海每日重聚又散,佤锦日夜生长不息。云是洁白的织锦,锦是染色地的云海,二者在光影中交织,构成一场永不落幕的对话。


开屏新闻记者 左学佳 通讯员 陈宸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罗宗伟

责任校对 邓莎莎

主编 孙琴霞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0000   投稿邮箱:ccwbfk@163.com(副刊)   ccwbccsp@163.com(时评)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