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广东惠州的刘先生带着老人前往体检机构,原本选定了1268元的老年套餐,却在现场推销员关于“癌症死亡率”的言论影响下,临时增加了多项检查,最终花费超过3000元。这类现象并非孤例,当下商业体检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信任危机:从制造健康焦虑诱导消费,到漏诊误诊消耗信任,再到敷衍解读报告,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贻误最佳治疗时机。(11月3日《人民日报》7版)
商业体检的本质是健康风险筛查,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专业、准确的检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然而,当商业利益凌驾于医疗本质之上,行业就偏离了正确轨道。诱导消费成为首要问题:一些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和对医疗知识了解有限的消费者,通过片面信息和恐惧营销,推销价值存疑的高价项目。这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某些带有辐射的过度检查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更令人忧心的是专业性的缺失。有消费者在体检机构进行B超检查未查出肾囊肿,一个多月后却在公立医院查出1.2厘米的囊肿;还有患者在商业机构体检“未见异常”两年后,确诊为肺癌晚期。这些真实案例直指部分机构在检测准确性上的严重漏洞。其背后,往往是资质欠缺的医务人员、老化失修的设备,以及远低于专业标准的操作流程。当体检报告无法提供可靠的健康参考,其存在价值便大打折扣。
当前商业体检行业的问题,折射出的是质量管控体系、监管机制和行业自律的多重缺失。《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体检机构应具备相应的医师和护士配置,但实践中不少机构难以达标。近年来,甚至有机构出现护士冒充医生、技师代医师阅片等现象。同时,监管力度不足、违规成本较低,也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要让商业体检真正成为国民健康的“守门人”,必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机构自身应当建立“技术—人员—流程—管理”四位一体的质量控制机制,严把人才关,确保核心岗位的资质与经验;严格流程管理,借鉴公立医院的三级审核等有效机制;强化设备维护更新,守住检测准确性的物理基础。
其次,监管部门需要完善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既要细化行业标准,明确权责与罚则,让监管有法可依;更要通过不定期抽检、严惩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京津冀《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区域协同标准的探索,为全流程质量管控提供了有益借鉴。
此外,行业自律同样不可或缺。商业体检机构应当恪守医疗伦理,营销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确保信息真实、全面,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细致的报告解读和健康指导,真正实现从“一次性交易”向持续健康管理的转变。
健康关乎生命,信任重于泰山。商业体检行业唯有先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体检”,严控质量、强化监管、恪守诚信,才能真正筑牢国民健康防线,在履行守护公众健康这一核心使命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 关育兵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